浅谈班级经营管理

时间:2022-09-22 02:08:20

浅谈班级经营管理

摘要: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也是人格发展与社会化的主要情境班级经营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与技巧,同时,教师也必须具有正确的班级经营理念。在学校工作中,不管初任或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班级经营”是教学者最感焦虑与困扰的问题;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是成功教学的最重要条件。绝大多数的教师与校长都确信:一般教师教学的失败,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教室纪律与管理问题”。

关键词:班级经营者;经营策略;偏差行为与处理

一、有效的班级经营者

1、有效经营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有怎样的班级经营者,就有怎样的学生”,相同地,“有怎样的班级经营者,就有怎样的班级”。因此教师教学生涯中,所需面对最重要、亦是最普遍的问题是“有效的班级经营问题”。

而真正理想型的班级经营者是需要情绪稳定:能冷静、沉着而不激动,保持稳定的心情;能接纳所有的学生:对学生皆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提供自由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能提供一种兴趣、活泼、自由,又能始终保持安静、秩序的学习环境;具有学术专业素养:教学有系统、条理分明,教学经验丰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任何孩子都可以把他带上来,但标准的订定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学会自我引导;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并重;同理心:安慰、支持学生,与学生能双向沟通;积极聆听: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人家听他说话,都需要被了解、被接受;多赞美少惩罚:奖惩要实时,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10)爱心、耐心终生学习。

2、有效经营着需要具备的认识和技能

在辅导工作实施上,教师要有以下的认识:辅导并非教育的万灵丹,可以解决一切学生的行为或学习问题;班级辅导工作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应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辅导活动与教学活动一样是一种专业工作,也是一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辅导工作在狭义上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广义上是要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达到全人教育目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辅导基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辅导的不二法门;班级学生辅导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与行为辅导三项;学生辅导工作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历程,其成效并非短期可见的;班级内学生辅导工作需要和教师教学、训育活动实施相互配合,而非独立于教师教学与训育活动之外。

教师班级经营的所需的新知识与技能有:校本课程的综合与研发能力;计算机素养的具备与融入能力;辅导知识与技能的充实与应用能力;教育行动研究与反省能力。

二、班级常规经营策略

1、何为班级常规

学生在教室内日常生活的一种规律,是学生应该知道且确实遵守的,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适地处理教室中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为最适合学习的环境,更是易于达成教学目的的一套规则。

班规:老师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规制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如上课时要发表意见,必须先举手等待老师同意后,才可发言。

例行活动程序:经过行为认可的处事方法或行为标准,也就是用以完成日常工作及反复在课堂上发生的其它具体活动的方法。例行活动则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如上厕所、收发作业等。

班级常规管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班级常规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班级常规管理有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

2、设立班规的原则

首先,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想想你要教的学生的年龄和特点,问一问自己什么样的规则适合他们。问问自己,是不是每个规则都是必要的。有没有迫切的原因?这规则会让教室成为愉快的地方吗?它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吗?你能解释它的基本道理吗?学生们能接受吗?如果你和学生都使用相同的规则,要展示它们是否合理和必要就容易一些。

其次,规则应该清晰明了;再者,规则应该与教学目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人们的学习方法一致。最后,课堂规则要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3、定期开展班会

班会是形成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形式,班会乃促进民主教育实践的机制,班会是孕育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摇篮,帮助学生提升表达沟通的能力。班会的基础建立在相互尊尊重和情感诚实。相互尊重意味着接纳不同的意见,抛开孰是孰非的评判,尊重自己观点的司时也尊重别人的意见。包括以下态度:对自己及他人能力的信任;关注自己的观点也重视别人的意见;愿意以主人翁的精神对事情的解决承担责任。情感诚实是指个人同他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让自己因为担心受伤害感到害怕。

三、偏差行为的处理与辅导

1、偏差行为的意义与表现

学生课堂偏差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生的种种与教学不适应、不协调的行为。有发现,典型课堂中的25%~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我国的研究者也发现,高中学生有问题行为的约占半数,初中学生有问题行为的甚至超过70%,可见问题行为在课堂上经常发生,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国外研究发现,课堂问题行为中,有55%属于上课讲话、喧哗等行为,26%属于上课迟到、任意走动和不做功课等行为,另有17%属于看无关的书籍等不专心上课的行为,而真正严重的问题行为只占极少数。我国的一些研究发现,85%以上的课堂问题行为属于轻度问题行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行为仅15%。由此可以发现,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轻度问题行为,具有持续时间短、易变性强、偶然性强的特点。

常见的行为有隐蔽性违纪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漫不经心等;轻度矛盾冲突,如与同学发生纠纷,互不相让,相互干扰;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在课堂上随意离开座位;不服从教师,如因对教师不满而在课堂上拒绝与教师合作、故意节外生技引起哄堂大笑;扰乱,如坐立不安、吵吵嚷嚷、乱抛物品等;恶作剧,如给教师起外号、故意扮怪相引起发笑等

2、教师的指导方法

首先,探询孩子的行为目标:停止正在教训的事,等到孩子了解其行为得不到注意,并且放弃为止;问孩子打算在这课中如何捣乱,并与孩子达成协议;当孩子不捣乱的时候,注视他一下并向他表示欣赏;与原本预计的反应相反的方式回应;在团体中谈论到捣乱行为的目的;给孩子正向的帮助。

其次,免向孩子报复;帮助孩子了解他用讨人厌的方法在考验别人是否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以为没有人喜欢他,而且当别人对他不好时,他便以为自己不受欢迎的信念和感觉找到了证据;在团体中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说出孩子的正向特质。

最后,挑战孩子的信念,即他都没有任何尝试,便无法证明是否有能力向孩子保证只要他需要,你愿意随时帮助他。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