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分层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时间:2022-09-22 12:54:03

论社会分层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摘要随着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社会分层结构趋于合理。因此要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着手,尽量克服由社会的权力、经济分层引起的不公平问题。

关键词社会分层 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29-01

一、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内涵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社会结构或社会不平等的一种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关于社会分层的表达有很多,国内学者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是:社会分层是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各种社会稀缺价值物的分配及占有,它体现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

当代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所认为的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起点的公平,即入学机会平等;二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每个在校学生都平等地享有教学资源;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即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二、社会分层下的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主要是按照权力和经济两个标准来划分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有突出特征的官僚等级社会,权力是政治地位的象征,权力大小与高低仍然是社会差别的重要标志,权力等级高的阶层在对资源的运用能力和对他人的制约与影响能力方面就要强于权力等级低的阶层。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明显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占人口20%的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

这种权力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差异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

1、教育起点不公平。在择校方面和高校的收费制度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父母的权力大小、职位高低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其子女的入学机会。

2、教育过程不公平。首先,在受教育的环境上面,农民工子女的接受教育过程存在不公平现象。农民工被人们认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而且被排斥在正规的教育体制之外,因此受教育的环境也比较恶劣,只能在教学水平和设施都比较差的流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其次,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农村的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把大量的时间、经历投入在学习上,忽视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进校后还要忙于筹集生活费用,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这方面的进一步锻炼。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多地担任了学生干部,在入党、拓展人际交际圈、自身能力锻炼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3、教育结果不公平。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会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上面。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我国的教育结果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权力地位高的学生,受先天培养的优势、在校的锻炼和社会资本的影响,就业成功率要高于普通家庭出生的学生。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保证教育起点公平。权力分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避免由此产生的教育部公平现象,就要防止权力滥用。对于有权力的人,要针对性地不断进行职业规范和培训;要有好的制度来制约掌握权力的人们;要使所有的权力的形势都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只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从一个方面保证人们入学机会的平等。

合理的经济分层结构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但是要避免两极分化严重。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要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并且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鼓励增加个人收入;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工具调节收入差距;严格规范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为人们的收入分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收入。

另外,为了减小经济分层带来的不利影响,改革高校收费制度是一种可取的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可以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缴纳学费,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2、注重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强调的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国家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学校的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以及教师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因此要将教育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规则,并加强对资源分配过程的监督,使入校的学生不论其权力、经济地位如何,都能平等地享受这些教育资源。

3、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一是在高校内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规模、速度来合理地设置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且各个高校要按照自己的水平、特色来设置专业结构,尽量避免专业重复导致的热门专业人力资源扎堆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二是要保障就业规则公平。为了克服权力分层、经济分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一项必要的措施:建立一种不以身份论高低,打破身份界限的就业制度。使竞争规则变得公平合理,任何就业岗位向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只向其中一部分人开放。并且按照人们的才能和付出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权力、财富和声望,把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推向社会上层。

参考文献:

[1]朱颖原.教育与社会分层之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1).

[2]孟春青,张善民.论社会分层下的教育公平.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6).

[3]蒋菠,周鸿,窦晓明,沈玉洁.试论社会分层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及解决策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上一篇:探讨对定积分课程高职教学改革 下一篇: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