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弱势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

时间:2022-07-18 03:23:18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弱势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导致大学生学不到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对大学生本身影响深远,从长远来说,还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思想教育 危机干预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26-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风光不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工作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久发展,也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命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弱势思想的教育和危机干预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形成原因

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然而,由于体制的限制,高等教育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学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教育模式。这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使大学教育的质量有所下降。我国大学教育的内容普遍较为陈旧,不能与迅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甚至学生的教材十几年如一日不加改变。同时,体制教育的原因使我们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使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了很多劣势,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其次,社会的偏见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利益驱动性,企业选择工作人员时更愿意选择相对优秀的人员。而评价一个大学生的优秀与否,通常社会依据的标准是其毕业院校的档次。学校越好,学生的就业优势就越明显。这导致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就业之前即被否定。同时,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能一开始就给企业带来利润。

最后,大学生本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不注重知识的实效性或应用性。同时,对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认识不清,就业准备不充分,面临就业时不知从何下手。

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就业弱势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意义

大学生在社会上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这一群体若产生波动,将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发生了不少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学生也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掌握着社会发展的先进知识。尤其大学生的质量,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有一个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舞台,也影响着以后的人报考大学的积极性。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就业弱势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就业弱势思想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个人前进道路上的指路灯,只有具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远大的理想应该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并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应该对学生加以关怀,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性格,树立不同的理想。并引导学生为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

其次,要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阶段大学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怀不足。大学生多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着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观念,因此,这样的大学生一般压力很大。此外,现代家庭中的子女较少,不少人从小娇生惯养,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遇到大的挫折难以承受。高校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对大学生多进行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三,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职业选择、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等,以使学生了解市场需要,并调整自己,进行相应的职业储备。社会的迅速前进导致竞争加剧,大学生也不能免于门外。大学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若是作为封闭了耳朵的秀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必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最终被社会淘汰。

最后,还要对帮助大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储备。这种知识,不只是课本上“死”的知识,更应该是市场发展所必须的“活”的知识。大学生只有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在实际中灵活加以运用。事实上,大学教育更应该灌输一种学习的观念,而非知识本身。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中弱势地位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很难说明哪些因素较之其他因素更加起作用。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弱势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提到理论性的高度,以帮助大学生顺利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程荣晖.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教育探索,2010,(06):72―73.

[2]陈希宁.创新大学生择业思想教育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5).

[3]廖仲毛.解决大学生就业应重视"三化".成才与就业, 2005,(04).

上一篇:大学生语伴模式探究 下一篇:FLASH动画制作中灵活使用项目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