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狗”和西方“DOG”

时间:2022-09-22 11:29:52

中国“狗”和西方“DOG”

摘 要:中国的“狗”和西方的“dog”的原型词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四脚、有毛的哺乳动物,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狗”和“dog”的境遇却不同:汉语中“狗”多含贬义,英语中“dog”多含褒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试从“狗”和“dog”所表现的不同文化内涵来略探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狗;dog;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16-01

一、西方“dog”

狗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地位很高。西方人爱狗如爱子,狗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受到善待和尊崇。在西方文化中,狗与人相提并论是很正常的事情,如:“I have got two dogs and two daughters.”(我有两只狗和两个女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英语中用狗拟人的例子举不胜举,如:lucky dog――幸运的人;clever dog――聪明的人;top dog――获胜的人,领导者;big dog――大人物。“dog”指人时多半是褒义,有时是“家伙”的意思,但没有鄙视的意思。有时人们还会以狗自称,来表达谦逊之意,如:I am an old dog.这里的“old dog”并不是骂自己老狗或老东西,而是谦称,可译为“老朽”。这正体现了他们对狗这一动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他们的文化。英美人在称动物时爱用“it”,而对狗却要称为“he”或“she”,亦可见人们对狗的喜爱之情。西方人一般不吃狗肉,英语里有与牛“cattle”、羊“sheep”、猪“pig”对应的牛肉“beef”、羊肉“mutton”、猪肉“pork”,但没有与狗“dog”对应的狗肉一词,这也与西方人爱狗有着密切的关系。狗具有忠诚、执着、值得信赖等美好品质,这也正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

此外,人们从生活中观察狗的习性、特征,并借助它们来比喻人或事。例如: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dog’s chance(千载难逢的机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为凤尾)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以上这些例句中,“狗”的形象仍然是人们同情和怜爱的对象,这也反映出了西方狗文化的民族特色。

不可否认,在西方文化中“dog”的褒义是占绝大部分的,但并不表示“dog”就无贬义的表达。按照人的标准,狗的居住环境及生活习性,不免会让人们做出一些负面的评价。例如:a dead dog (无价值的废物),a lazy dog(懒汉),a sad dog(放荡的人),a 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生活),The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改不了吃屎)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狗的一些生活习性的厌恶。“dog”在早期艰苦的环境中仅仅作为部落人们狩猎时的帮手,“dog”的贬义正反映了那时人们对狗的不卫生、不整洁等生活的描述,这些关于狗的负面评价亦流传至今。

总之,由于狗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和尊重,因此,“dog” 一词虽有贬义,但大部分都是褒义的、积极向上的。

二、中国“狗”

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就没那么高了。中国的“狗”也有诸如忠诚、执着、值得信赖等良好品质,但相比之下,中国人看到的更多的是狗的缺点。关于“狗”的不好的字眼比比皆是,例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血喷头”、“落水狗”、“丧家狗”、“狗东西”、“狗男女”、“狗腿子”、“狗崽子”、“狗咬吕洞宾”、“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狗改不了吃屎”等等,汉语的“狗”字粘附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狗”从内到位、从头到脚无一是处。

其实,狗在中国文化中最初不具有褒贬色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狗”最早出现在《周易・说卦》中:“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这里的“狗”没有褒贬义。词汇是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狗”的褒贬义正是人们的认识深化的产物。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通人性的动物,它对人类特别忠诚,因而具有忠贞不渝的意义。有意思的是,“走狗”原先是一个褒义词,《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这里的“走狗”是猎狗的意思,可见并非贬义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里以“良弓”与“走狗”相对,“走狗”指奔跑迅捷的捕兔高手,又以其比喻功臣,“走狗”的褒扬之意甚明。后来,“走狗”演变为贬义词,有奴才的意思,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云“操杖隶皆绅家走狗”即是。

三、结语

无论是英语文化中的“dog”还是汉语文化中的“狗”,它们皆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绝不可将“dog”和“狗”进行简单的对译,否则将会闹出笑话。语言和文化有着共性和个性,共性为翻译带来了可能,个性则为翻译带来了障碍。而个性正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因此理解“个性”对于理解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罗颐.狗年话dog的词义[J].中国科技翻译,1994(3):61.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上一篇: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