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2 09:22:37

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课程 数学 有效性 问题及分析

[作者简介]付春茹(1964-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北京 102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7-02

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教师、教材等方面做好工作,增强教学有效性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从学生素质方面分析。简而言之,生源质量是造成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二、三批专科学生,他们在高考中的分数刚刚达到投档标准线,高中阶段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学习能力差,自主创新精神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热情,自信心不够,这些都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长久以来学生思维方面的惰性,导致学生教学参与度低,影响今天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数学素质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数学知识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财富,不懂数学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之所以还在不得不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

2.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有效性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自身状况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育人理念。例如教师教学仍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数学课上很少联系实际举例。而且教学方法也是“满堂灌式”,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考试。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考试,成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常年得不到更新,导致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面临很大障碍。

3.教学学时设计不够合理。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要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为第一保障,但是目前数学教学学时减少、内容多,这就导致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教师将大量内容压缩、合并在较少的课时内集中向学生讲解,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压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删减知识点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为其他相关学科服务的,只要讲解那些学科用到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因此对于一些铺垫性、基础性的知识点过度压缩或删减,影响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完善教材设计与建设。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在设计教材的时候突出实用性。对于逻辑性强的论证与推理在教学中应适度淡化,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则应当给予重点关注。例如在讲导数的运算时,利用求导公式进行运算是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公式,贵在熟记、会用,熟用基本公式才是根本。而对于这些公式的来历和推导过程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略讲。其次,在教材的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够用性。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应当体现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性,本专业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必须满足,但不要过量。强化专业性是教材编写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技术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教材中应着重纳入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所帮助的问题和模式。在教材设计中具体可遵循“专业实践问题数学模型数学解答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教学过程。

2.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引导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寻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律。教学方法要运用类比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新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温故知新。数学中有数与形、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微分与积分等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类比,可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高概念的辨识度。突出数学的“应用”特点,教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重视。为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最后,“分层”教学应当在数学教学中被贯彻执行。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区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目前数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限时笔试,试卷的题目类型基本是固定的。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测验和期末限时闭卷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是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例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率,以及在平时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性、发散性的思维品质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平时测验和期末限时闭卷考试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经典考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形成比较全面的诠释。但是,这种考核模式仅仅能够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考试的标准统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应该改革限时闭卷考试题目,要分层次制定有所区别的测评标准。同时,还应在原有考评模式中,增加一部分开放性题目。这部分题目由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制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编制出与专业相关性强的综合题目,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教师是高职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是高职院校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包括普遍性的素质和专业性的素质。普遍性的素质,就是无论从事何种科目教学的教师都应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并且需要不断研习和进步。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经验交流会,邀请知名专家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培训。专业性的素质是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数学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交流会,创造机会使其接受最前沿和最有效的数学理论知识。通过更新教师的数学理论知识,会使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结束语

数学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科目,有了数学基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能够顺利开展。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建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2]韩利华.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5).

[3]骆文辉.高职应用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9).

[4]刘章辉.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5]杨梅,幸克坚.高师院校应重视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谈高师数学教学如何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5).

[6]张德全.以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30).

上一篇:论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警察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