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理论的再澄清及其实践

时间:2022-09-22 09:13:13

价值澄清理论的再澄清及其实践

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也是我们近年来学习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对价值澄清理论自身的核心理念缺乏全面的理解,导致当前人们对其理论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批判。本文试图重新厘清价值澄清理论的核心理念,并发掘其具体的实践价值,希望能够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今天,为学校德育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助益。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现在的学生面对太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这使得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在混乱的价值状况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基于这一认识,价值澄清理论以两个理论假设作为基本前提:一是学生正处于多元、复杂混乱的价值观社会中,众多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二是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社会中,对待同一个问题,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这两个前提假设出发,以拉思斯为首的价值澄清理论者认为,在具体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应该保持中立立场,不能直接把某种价值观教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澄清策略和评价机制来帮助学生澄清自己个人已有的价值观。他们所提出的价值澄清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性因素:[1]

(1)以生活为中心。即让学生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可能昭示着他们所珍视的东西。学生可能会集中关注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或态度,亦或是目标、兴趣、抱负、情感或烦恼,例如该如何处理友谊、恐惧、合作、金钱、爱情、法律或秩序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联,就都是价值澄清的论题。

(2)对现实的认可。要澄清价值,教师需要不加评论地接受学生的个人立场,但这种接受并不意味着赞成。这一接受主要是让教师和学生彼此开诚布公,使学生在情感上可以悦纳他人。

(3)鼓励进一步思考。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可的水平上,而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地思考价值问题。这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明智地选择,更加清楚他们所珍视和珍爱的事物,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之中。

(4)培养个人能力。价值澄清的目标在于:学生不仅能够反省和思考价值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爱和行动。由此,价值澄清不仅能鼓励学生练习澄清技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审慎自主的个人能力。

由上观之,价值澄清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地方,在于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并不明晰的价值观,而是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来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我价值的技巧,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就必须建立一种价值澄清过程。拉思斯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评价过程”,具体说来,有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整个价值获得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选择的行为进行思考和评估,最后通过检验并形成一定行为方式的过程。主要分为七个步骤:[2]

(1)自由地选择。只有学生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其价值才会被学生所真正珍视。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只有愈多地开放选择途径,学生才愈能发觉真正的价值所在。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只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选择进行深思熟虑后,才会形成真正的价值。

(4)赞同与珍视。学生所界定的价值必须是学生高兴做出的选择结果,只有赞同和珍视那些价值,学生才能用以指导生活。

(5)确认并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学生愿意公开自己的选择,甚至愿意为之辩护。而如果学生以自己的选择为耻,那么他所选择的就不是真正的价值。

(6)根据选择行动。真正的价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光说不练,这种价值并不在价值澄清的界定之内。

(7)重复施行。价值观的践行不是一次性或偶然的,而是习惯性的日常道德行为。价值观往往会以持久的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上述步骤中,前三个步骤是选择阶段,解释学生为何选择某种价值观的问题;第四、第五两步则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评价,是珍视阶段;第六、第七步骤则是学生根据价值做出行动,属于行动阶段。这实际上是价值澄清对价值的界定,只有建立在这一过程的七个步骤基础上的事物才能被称为“价值”,这也是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批评与再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理简单实用,很容易为广大的教师所掌握并运用到具体的价值教学实践中去,因而它也成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的德育理论。然而,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弊病:其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导致了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这与它所宣扬的澄清价值观混乱的本意是相抵触的;它没有区分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只注重价值澄清的过程而不在乎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必然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相关对于价值澄清理论的批评,再次厘清这一理论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该理论的表达方式。

(一)价值澄清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反对价值灌输

价值澄清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个人选择价值的自由,这是因为,愈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的价值观,他就愈可能认识到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由此,价值观必须是经过审慎抉择后才选择出来的,那种被迫选择的价值观根本不是对个体有意义的价值观。然而,这并不是说价值澄清追求的是学生的放任自流,即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选择价值观,这同样是价值澄清理论所不允许的。价值澄清理论者在进行理论阐释时,已经指出价值观的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整个价值世界中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教师在价值澄清过程中,也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在一些领域中的价值选择是不被允许的,比如不允许学生涉足可能会导致严重危险的活动,不允许学生选择那些完全错误以及可能会产生严重危害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澄清理论中的价值选择并不是追求绝对的自由放任,它侧重的是反对那种直接或间接的价值灌输。

(二)价值澄清不是不要价值观而是暗含基本价值观

拉思斯等价值澄清理论者对那种认为“价值澄清是不要任何价值观”的误解已经做出了回应,他指出:“有人认为我们有道德相对主义者之嫌疑。他们似乎想借此表明我们认为价值并无好坏之分。这与我们的立场大相径庭。我们相信通过意识与思考来澄清价值观、帮助人们更好地整合其信仰、情感、活动、目的等。”[3]而霍华德・柯申鲍姆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的论文《捍卫价值澄清:我们的声明书》中进一步明确了价值澄清理论的界限,他公开表明:“价值澄清从来都不是没有价值的。”虽然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尽量克制自己把特定的价值观灌输给儿童,但那些涉及价值澄清的过程和策略本身已经蕴涵了基本的公民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比如,教育学生要虚心听取其他人的观点时,这其实是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和公平讨论的道德价值观;再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回归实践,实际是在教育学生学会诚实正直和知行合一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价值澄清的过程本身已经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因子。虽然这些道德因子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但它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价值澄清不是拒绝教师作用而是侧重学生自主判断

价值澄清理论饱受指责的另一点是,其强调教师在学生价值选择时的完全中立立场,会导致学生价值选择发生严重偏差。但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拉思斯等人曾有这样的回应:“教师是否必须在一切情境中保持中立?尽管我们在处理价值问题时强调,我们必须采取不偏不倚的方法,确立一种可接受的氛围,使学生基于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然而我们并不想要表明,教师必须保持中立。在与价值有关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毕竟,我们要求学生表明态度,为公平起见,教师也可以表明态度。此外,学生往往善于利用教师的观点和信息。教师可采取的策略是,与学生一道交流思想而不是阻碍学生的思维,其意图应该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能顾及教师的意见,而不是用教师的话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4]由此可见,价值澄清并不完全排斥教师在学生价值选择过程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做出自主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可以发现,那些最有成效的价值观教育,往往发生在那种使学生感到被充分地尊重认可和人格支持的自由开放的教育氛围中。而且,那种一味地取消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并不是价值澄清的本意,它也必将导致价值教育的失败。其实,真正的价值澄清并不缺少教师的有意干预和善意提醒,它所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过程以及价值观发展的真诚宽容和充分理解。

(四)价值澄清不是价值教育方法的全部而只是一种可行策略

价值澄清其实只是我们在开展价值教育的一种可行策略,而并不是价值教育方法的全部。然而在具体的价值教育实践时,一线教师往往单一机械地运用价值澄清理论的操作策略,以至于出现问题时,就把矛头指向价值澄清理论自身。拉思斯等人曾指出,“教师要求价值澄清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价值教育问题,这种要求太高了。价值澄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的选择、珍视物与行动以及能整合它们的方式。因此,就其本身而言,价值澄清是用其他方式孕育学校环境的有益补充。它并不企盼成为全营养的食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值教育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允许多种教育方法在这一场域中发生作用。

三、价值澄清理论的实践意义

秉承我们对于价值澄清理论再澄清之后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澄清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它的合理之处就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艺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自由选择与限制的统一。[5]而这对于我们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

(一)尊重价值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比较注重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其较多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品德要求,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和价值需要。这种教育的后果往往使得教育对象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奴隶,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分裂和言行不一,逐渐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且传统的道德说教与道德灌输,不管是直接的亦或是间接的,都不是很有效。因为它剥夺了学生仔细思考价值问题的权利,本质是一种道德暴力。而价值澄清理论的高明之处则在于让价值选择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道德权威,而是处于暗示和诱导地位的平等首席。

(二)注重对学生自主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是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复杂多变的价值多元主义对学校德育造成的混乱而提出来的,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有一些相似之处。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也逐渐多样,中西方的各种文化价值汇聚于当前的社会发展,这一系列新的社会转型必然对学校价值观教育造成严峻挑战。由此,从传统的“教学生抽象的品德规范”转向“让学生自己学会价值判断与选择”已然成为一种必要的转变意识,而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澄清道德价值的技巧和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指导、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单从这点看,价值澄清理论就值得我们重视。

(三)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应以公民基本道德作为限制

一般认为,价值澄清是不讲原则和没有原则的,这其实是我们对价值澄清理论的误解,也是对美国自由教育的天真想象。其实,价值澄清理论也有自己的原则性。尤其在价值选择中,那种侵犯国家法律、违背公共意志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价值澄清的自由选择也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限制可宽泛地理解为自由多元的价值选择也必须在公民基本道德的范围内进行。由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清理我们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属于个人的价值选择还给个人。既坚持个人的自由选择,又保证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实现。而在这样一个价值澄清过程中,讲究多种价值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是同样重要的。

参考文献

[1][3][4][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329,83-84.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38.

[5]曹影.价值澄清的本真蕴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读《价值与教学》有感[J].外国教育研究,2006(3).

上一篇:公务员培训院校学科体系建设与优势学科打造 下一篇:还原一匹真实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