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2 09:03:27

浅谈讨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讨论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西欧于 17世纪就开始采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现代教育中开始使用讨论法。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天,它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其实质是在短期内激发积极思维,培养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会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语言来揭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中讨论法,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

1.提出的讨论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越学越爱学。

2.要讨论的题目要适度。一是知识障碍点,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

3.讨论方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方式要优化,即所选择的方式,要能与内容、时机挂上钩。例如,教师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投影仪上给学生介绍了三条材料(内容要点:英、法、美1854年的“修约”的要求;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的武力威胁;亚罗号事件真相),然后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了这样的思维轨迹:1英国等“修约”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是西方列强惯用的伎俩,实质就是侵略。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

二、给每一个同学以同样的表现得机会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比如,教师在提出讨论的问题时,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必须发言,这就创造让每个人发言、表现的机会,等到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时,若有不足,小组成员可以给予必要地补充。

三、有效组合,明确分工

小组规模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布鲁菲学者在他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小组内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一个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

四、提高教师在讨论中的信息捕捉能力、洞察力和对信息的应变处理能力

部分教师因缺乏这种能力而没能把讨论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导致学生的视野难以开拓。如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一成一败原因为例,“既然日本是先革命后改革取得了成功,那么之后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为什么中国还是难以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呢?”假如课堂时间足够,可在课堂上进一步开展讨论,如不充足,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原先的答案仅是表面的原因。

五、精心总结,发挥总结的最优效果

教师要把讨论中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得出结论,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六、采取百分制的方法

把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总结成几个方面,如资料搜集、报告撰写等,每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分成几个档次相应赋分,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给出学生讨论课的成绩。

讨论法教学是一种基本教学方法,有很多好处,但并非到处可用,特别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要更充分,一定不可随便使用。形式主义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带来许多问题,要防止片面夸大其作用,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城市学院

上一篇:初中思品作业设计六“要”招 下一篇:浅谈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