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2 08:53:46

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策略研究

摘要:职业基本素养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源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等四个要素。由于职业技能具有显著的职业或专业特性,由此导致职业素养具有明显的特殊需求以及专业指向。我们这里所讲的职业基本素养和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职业素养具有很大差异。职业基本素养仅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范畴的相关要素,而不包含职业技能要素。从构成上看,职业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进取心、求知欲、意志品质、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所以,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由此可见,职业技能与职业基本素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32-02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项研究表明,一个劳动者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专业技能仅占15%的比例,而非专业素养占到85%的比例。所谓非专业素养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3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明确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了以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能够取得97%以上就业率。然而,这种以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造成部分高职院校更多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与养成培养,过多关注就业率,忽略就业优良率,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缺失。

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做的一项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不考虑到艰苦行业工作,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不愿奉献、只愿获取,缺乏责任感,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用人单位招聘时,部分学生虽然能通过专业测试,但终因不善交流、不重细节、不懂礼仪、不讲诚信等职业基本素养的欠缺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在高职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个体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亟待重视和提高。

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性

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显著标志要看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同时职业基本素养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职业基本素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养成并逐渐完善的。而职业技能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与训练,在实践中较易获得。虽然职业技能对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然而企业更看重职业基本素养,从企业发展来看,具备良好职业基本素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源泉与动力。我们所调查的一些企业的用人理念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他们认为,企业用工首先考查员工的职业基本素养,因为职业基本素养才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现代企业认为,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是关键。一线作业人员的素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品质、企业的生命。因此,他们认为,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必不可少的素养。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策略

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逐步养成的过程,应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环节中不断内化,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养成,不断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意识,从中感悟、体验并逐步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养成。

1.在课堂教学中认知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实现途径等,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起着导向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该课程是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学院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工程的理论提升环节,是高职学生职前素养养成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任务(活动)为导向的,探索“学、思、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学、思、行”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新的实践的过程。“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学、思、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构建为核心目标,创立相应若干个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成素养养成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两大特点:首先,突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主导地位。课程围绕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环节与进度,促使理论教学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服务。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内化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原则。此教学模式能够增强与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在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中训练素养

实习、实训主要指在校内的实训室及校内各个部门的实习、劳动等活动。学生在校内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了解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在完成规定的相关实习、劳动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从教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方面进行观察与认知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在具体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如院系各级领导、班主任、系部辅导员等敬业精神;教师治学态度的严谨、同事和谐相处,优秀的教学能力;后勤保障部门、图书馆等工作人员的周密服务和热情的态度;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与办事效率。对于学生校内职场人都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的职业素养状况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对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品质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场角色的转换方面得到认知体验。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根据顶岗实习直接由企业管理的特点,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商,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明确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有两位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状态评价与管理。学生集中的单位,至少每十人配备一名企业指导师。企业指导教师依据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计划步骤与具体要求,按照不同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的劳动与安全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强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基本素养品质,协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并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期满后,还要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职业基本素养考核评价。

3.在日常行为活动中内化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要通过日常行为来实现,比如注重文明行为,文明礼貌,尊师重教,同学之间团结互助,诚信交往;端正学习态度,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注意个人细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勤俭节约;树立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德等。还要积极开展规范日常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课堂学习、实习实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校内外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帮助学生认知、体验、感悟、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共同打造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2011年北京市教工委专项课题“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编号:JGWXJCZX20111013)阶段性成果]

[王珏: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引导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