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的问题与发展

时间:2022-09-22 05:47:22

通俗唱法的问题与发展

【摘 要】:通俗唱法既是一种感人的歌唱,又是一种动人的形态表演,二者缺一不可,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歌唱艺术。如果站在舞台上僵硬不动干巴巴地唱,就不符合通俗唱法的审美要求;反之,如果忽视歌唱,一味过分地追求形态表演,岂不又成了杂技武术表演?只有根据作品思想感情的需要,将这两者协调好、配合好,歌声美与动作美恰如其分地良好结合,才是通俗唱法的真正面目。

【关键词】:通俗唱法 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70-01

通俗歌曲的内容常取材于日常生活,歌词的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易唱易记,富于娱乐性,易于在群众中传播。而得到欣赏者的肯定与赞赏是每一位歌者的心愿,因此,演唱听众喜欢的作品也是每一位歌者所要担负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通俗声乐作品采用的是合理的商业运作,故通俗歌曲的作者和出版商出新很快,一些当红歌曲几乎每周都有新CD问世,具有广阔的市场。而我国音乐界又有徐沛东、张千一等一批优秀作曲家的加盟,更使我国的通俗音乐事业如虎添翼,往更艺术化上发展。

但是通俗唱法我们能常常看到一些不良倾向,首先,“重形不重声”―少数歌手演唱时,不是从歌曲的表达需要出发,一味追求模仿港台或外国歌星的表演,结果动作过分夸张,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不自然。还有个别的歌手,演出作风不严肃,往往表现出一种矫揉造作、怪声怪气的姿态……这些演员由于过分追求形态表演,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

再就是“重声不重形”―如果忽视形态表演,过分强调歌唱,同样会极大毁坏通俗唱法所特有的“动感”风采。在“第10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许多参赛选手动作拘谨僵硬,几乎完全丢失了通俗唱法表演中的闪光点―动感(形态表演)。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唱着一首活泼轻快的歌,表现得却像美声歌唱家,站立不动干巴巴地“唱”,形态美的分数几乎等于“零”。

有些歌手却从来不去自觉地探索如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适于表达中华民族思想感情的通俗唱法和表演模式。例如《信天游》(解承强编曲),本来是一首陕北风格的中国歌曲,有些歌手演唱时却习惯于从声音和舞蹈动作上盲目地模仿外国歌星的风格,结果导致一种“中歌洋唱”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198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这首歌时,许多女演员手持小花扇,并以民族舞蹈动作在歌者身后翩翩起舞的陪衬效果就比较好。反之,演唱外国歌曲时,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美国),无疑应当把人家的风土人情味和民族特征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

近些年国内出现一些文章,以“流行歌坛上的歌星,大多数是一些没有受过发声训练的年轻人”为由,极力提倡对他们要加以“引导”和“提高”,非让通俗唱法“科学化”不可,其实质是向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靠拢。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些人兜里装满了流行歌曲,而嘴里却说通俗唱法不好、没水平,似乎这样才显得自己很有学问。带着某种虚荣心盲目挑剔、贬低通俗唱法的人时而可见。应当指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不妨让我们请非通俗唱法的歌唱家或声乐教授用通俗唱法演唱《好汉歌》、《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小机灵的歌》、《星仔走天涯》等一些歌曲,看看哪位能够超过那些原唱的通俗歌手而把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更好!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曾在哈尔滨市用通俗唱法演唱过《故乡的云》,虽然掌声阵阵,但从表达感情、音乐气氛,特别是舞台上的那种“动感”上看,却远不如费翔。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每种唱法都有自己的艺术模式和自己的一套“门路”,各有所长。因此,在“唱法”之间不应当有“尊卑”之别或“档次”之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可以用某一种唱法去“引导”或“提高”另一种唱法。不能幻想用美声唱法来指导通俗唱法。这就是说,有能力引导、提高和真正主宰通俗唱法命运的并不是职业歌唱家,更不是什么知名教授,而是人民群众自己。各种唱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通俗唱法尤其不应求全责备,何况它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基本上是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岂不知,在西方世界,歌星们并不主张求教于什么美声唱法专家,也不求教于什么民族唱法的教授指导,解脱一切束缚,自由自在即兴式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固有的特征。通俗唱法好比“野花”朵朵,天涯海角到处都有它的花香,为了适应各种生存条件,不但开得秀丽芬芳,而且光彩夺目,多姿多彩,犹如繁花似锦别具一格的百花园。

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它富于娱乐性,手法和风格均较自由,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十分注意通俗性。演出形式上,十分强调群众性,强化交流。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等综合运用,往往造成十分强烈的效果,使欣赏者的音响感知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发挥。 通俗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新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除了现场演出外,它的各种传播方式无不十分现代化。

由于通俗歌曲题材的广泛性与平民化,音乐的娱乐性与简易化,且作品音域一般不宽,非专业人员也能用自然嗓音自如演唱。在先进的电声设备衬托和美化下产生良好效果,使歌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许多非专业人员模仿专业人员的歌唱风格,一些自然条件优秀者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迈进了专业人员的行列。这为通俗唱法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和巨大的欣赏群体。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为通俗音乐和通俗唱法的传播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无限大的空间。一些网络歌手的出现和成功,一些优美网络歌曲及糟粕的迅速传播,说明在传播通俗音乐方面,互联网已成为比广播、电视媒体更为便利的媒体。

参考文献:

[1]通俗唱法现存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艺术教育》2004年03期

[2]通俗唱法教学刍议 艺海 2008年4期

[3]二十一世纪我国通俗唱法发展构想 中国音乐学 2002年4期

作者简介:陈晗,浙江传媒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本科。

上一篇:对网络传播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和认识 下一篇:协商民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