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的交流平台

时间:2022-09-22 04:18:26

乡村人的交流平台

摘 要:饭场作为河南农村一种普遍存在的民俗现象,是乡土社会人们独特的“聚餐方式”,也是人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它是人们分享丰收的果实,交流劳动成果的平台,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人们精神诉求和感情表达的平台,蕴涵着乡土社会人们特殊的交流方式和独特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饭场;交流平台;文化生活;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34-02

城里人吃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的周围,关起门来吃自家的饭菜。而在河南的很多农村,“撵”饭场的习俗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存在。所谓饭场,就是村里相对固定的大家一起吃饭的场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尤其以春、夏、秋不是农忙又不寒冷的季节最为普遍。

饭场多是自发形成的,相邻的几户甚至十几户村民,在吃饭的时候各自端着自家的饭菜,不约而同地来到同一个地方吃饭。没有桌子,没有凳子,有的蹲着,有的坐在土堆或砖头上,有的把鞋一脱坐在鞋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吃完了各自回家。人们一手端汤,一手端菜,手里还夹着馒头,全家老小“撵”饭场与乡亲们边吃边唠。即便有摆桌吃饭的条件村民们也不愿那么“费事”,除非有客人来访或是特殊的日子他们才愿意坐在桌周围一起吃饭,吃完了还要出去转转,和大家伙聊聊天。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饭场不可或缺,一天不去饭场吃饭似乎和相邻们隔绝了。到饭场用餐既是他们一种独特的“聚餐“方式,也是独特的生活方式,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阎连科是一位出生并成长于豫西山区的军旅作家,他的小说折射着豫西山区民众的生活。在他的小说里饭场是重要而常见的情节素,这是作家无意识中将自己家乡民众的生活带入到小说中并全面地展示出来。在他的小说中饭场普遍存在并对情节的构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阎连科小说中的饭场习俗这一独特而普遍的民众生活方式对河南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饭场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一、饭场是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交流劳动成果的平台

来到饭场的人,左手一碗菜,菜上放着馒头,右手端着稀饭之类的汤。或左手端面条,右手拿筷子,一边吃着,一边赶着来到了饭场。饭场里,张家的馒头、李家的包子、王家的炒萝卜、赵家的炖白菜、刘家的腌咸菜、罗家的手擀面齐聚一地。人们一边互相招呼道:“吃着嘞?”一边互相交流着口味。小孩子更是有机会吃到百家饭。

“乡土性是农村文化的底色。”农村特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村民的文化特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归来,开饭了,各家饭碗一端,聚到饭场,自家饭菜就展览在众邻里面前,你尝尝我家的,我吃点你家的,有的干脆彼此交换,边吃边唠这种小麦或蔬菜做的饭或菜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再种。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抑或一个字就能道出人的评价:“阔场中的中央,一块小圆凳上,搁了一碟儿油炸辣椒,不断有人去用筷子夹上鲜红的一星半点,放在碗里搅了,喝了辣得直吸冷气,叫:“辣死人啦!”“这是辣精哩!”“辣死了”、“直吸冷气”正是对这种小辣椒辣得够劲的肯定,难怪主人愉快地回答说:“这是辣精哩!”

二、饭场是乡土社会民众信息交流的平台

“长期以来,村落共同体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这种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封闭性。”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文化的封闭性。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农村的现实。“鸡犬之声相间,老死不相往来。”因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民一般不需与外界交往,囿于一个小地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文化特征。农民的交往仅限于一个或相邻的几个村落人们有限交往的平台,这里信息迅速汇聚并传播。

饭场能交流各种信息,它是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交流各种信息的重要平台。人们在吃饭的时候,边说边吃,吃着说着,家里的,地里的,东家长,西家短,自己家的,别人家的,新鲜事也好,陈旧事也罢。什么都可以说,无话不谈,人们津津有味谈着这一方土地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男人们要交流的多是与庄稼活有关的话题,譬如,什么庄稼该种了。什么庄稼该收了。哪种肥料好,哪种肥料比较差。如今男人们交流的离不开如何挣钱、去哪打工,工钱一天多少。偶尔也有些耍钱赌博的约定。女人们的话题,多是与孩子、家务有关,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也是他们交流的重要话题。有时候,饭场也是成就好姻缘的重要渠道。如张家的媳妇在饭场中得知,王家二嫂的侄女还没对象,于是就把姑娘介绍给了自己的侄子。有时交流是有声的,有时目光默默的相视而会心也是一种交流。

“阔场是饭场,开阔得可走马跑牛。场上已经开始有村人陆续端着饭到那场上吃喝,笑话些日常见闻。” (阎连科:《阎连科・小村与乌鸦》)饭场是人们交流见闻,谈笑娱乐的地方。同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在这里传播、交流。人们对信息做出的反应折射出他们的复杂心情与情感体验。《小村与乌鸦》中刘丙的回村先引起饭场中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反应:“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抬起了头,先怔了一会儿,随后呀的一声高叫,他的目光砰的一下就直了,就青绿檩样粗直僵硬地搁在了村口上。接下来,饭场上的村人把目光哗哗啦啦投过去,他们的目光相互撞着,有尘埃从那目光上颤巍巍地落下来。”那声“呀”显然是个信号,所有的信号顷刻间传播开去。而后“村人们看见了刘丙眼里那铁寒铁酷的仇视。村人们的心里都呕的一响,端在手里的饭碗猛烈地晃了晃。是谁夹在手里的馍掉了,筷子也掉了。筷子和馍在地上碰出了砰砰声”。是村民忍无可忍才将惯偷刘丙送往监狱的,刘丙的提前释放他们没心里准备。刘丙的仇视,他们似乎感受到了复仇的恐怖及不平静的未来生活。信息的交流在无声中激烈进行着。

如今,随着有线电视、宽带走进农村,饭场中人们交流的话题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有时人们也会就某一重大新闻、热播电视剧、热点人物、高考中金榜题名的考生等问题交换彼此的看法,并进行一些本土化的演绎。

三、饭场是民众精神诉求和感情表达的平台

“我们民族的特征直接表现在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饭场是民众精神诉求与情感表达的平台。孤苦无依的人若来到饭场,民众会亲切地将饭菜端到他们面前,为其驱走饥寒,有时问寒问暖。“老人一到,一群村人都站了起来,恭恭敬敬问老人吃了没有,没吃也别再烧了,回家端来一碗半碗,省得老人你独自个儿烟熏火燎。”有时实实在在的厚重让苦孩子离开了仍“想家得无可奈何”,“回到耙楼山脉,村人们不是你家给鸟孩端上一碗,就是他家管鸟孩吃上几顿,哪一门户不是都对鸟孩一腔同情可怜嘛!”他们把情感和精神化在话语中,表现在行动中。

而今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颇具乡土特色的饭场习俗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乡土性是农村农民对土地这一谋生的根基和种地这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实的一种顺应”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它们必须成为历史陈迹。但透过阎连科的小说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曾经饭场习俗的全貌及在民众生活殊的意义,这对我们了解乡村社会,理解民众生产生活、日常交际及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4.

[2] 张厚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74.

[3] 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 阎连科.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 李韵.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N].光明日报,2003-03.

[6] 阎连科.生死在老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0-34.

Rural People’s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alytic About Dinner Field of Henan Customs from the Novel by Yan Lianke

LEI Jun-xia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The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 450009,China)

Abstract:Dinner field is folklore of Henan rural areas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It is unique “dinner ”of the local society people.It is a unique way of life.It is not only a platform that the people can share and exchange the harvest and the fruits of labor,it is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but also spiritual pursuit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platform of the people there.It contains the local people special communication mode and unique cultural life.

Key words:dinner field; exchange platform; unique cultural life;rural areas

上一篇:应试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下一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