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

时间:2022-09-22 04:14:58

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

摘要: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融入到课文中,去经历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以情知教学论为指导,尽可能地创设真情实境。本文通过品词析句,图画再现,角色扮演,补充资源等方法,精心设计训练的形式和步骤,选定营造磁场的语境,创设最佳磁场情境,打开儿童的感觉通道,让文字进入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情知教学 熏陶感染 磁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进步的教育偏重在熏陶,熏陶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养成好思想、好习惯。……它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以情知教学论为指导,重视让学生既参与认知性学习,又参与情感性学习,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何有效营造语文课情感的磁场呢?

一、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选定营造磁场的语境

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指课文中的那些具有思考性与情感性的因素。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知因素呢?这就要潜心研究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人的人物形象,叙事的事物形象,还是写景状物的景物形象,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对生活哲理的结晶,这些“形象”就是情知的有机结合体。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要把握住课文中这些情知结合的“形象”。如《三亚落日》、《灰椋鸟》、《青海高原一株柳》等,是透过对实实在在的海上滑落的夕阳、归林的鸟儿、神奇的柳树的欣赏,发掘出作者倾注在这些景物中的情感,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又如,《负荆请罪》、《和他的大黑骡子》、《轮椅上的霍金》等,是通过体察人物的外表去揣摩人物的理想、意志、智慧等内在的精神品质。

在充分的研读文章的基础上,提取课文中“以实见虚,实虚结合”,或“以形传神,形神结合”,或“以事体情,显隐结合”的重点语境,准确地选定语境中最能表达文章情感的关键性语段、句子、字词,乃至于标点符号,作为营造情感磁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着力点选定后,教师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适度、可测的教学目标。做好“选点”和“定标”两件事,是实现情知教学,营造情感磁场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训练的形式和步骤,创设最佳磁场情境

如果说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制定明确可测的教学目标是营造情感磁场的前提条件。那么,精心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训练形式和步骤,就是实现情知结合、发挥情感磁场熏陶感染作用的关键和途径。

1.品词析句,体悟感情。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读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触摸关键的语言文字,理解内含,体悟情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黄鹤楼送别》一课,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饯行的一段对话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体会体会、批注批注。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品味六个“您”字和“饮满此杯”中的一个“满”字,以及“一饮而尽”中的一个“尽”字,所蕴含的人物的感情。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文字所塑造的人物那丰富的感情。从连用六个“您”字,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意,一个“满”字和“一饮而尽”使李、孟二位诗人斟酒话别,深情依依的情景跃然纸上,促发了学生对饯行场景的再造想象。以课文的情感为基调,通过品词析句,激发了学生和文本的共鸣。此时再度诵读这段对话,特别是对六个“您”“饮满此杯”和“一饮而尽”的处理真是有情有味了。

2.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是语文的立身之本。学生学习课文,必须通过语言去感悟,融入课文去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感应,悟出真谛。而这正是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因为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在情感体验的水平上,与一些感情深沉的课文落差大。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真情实境,打开儿童的感觉通道,让文字进入学生的心灵。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音响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化为图像和有声的心灵语言,充分展现于课堂。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与课文同喜同悲,同乐同趣,为营造情感磁场增强效果。如《二泉映月》一文讲述了经历坎坷、双目失明的阿炳创作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经过。文章情感基调如同这首曲子,一唱三叹,激越人心。课堂上,随着阅读感悟的逐步深入,教师适时播放二胡曲,穿插二泉月夜图景,让学生如临其景,感受旋律丰富的内涵,体悟阿炳跌宕起伏的情怀,感悟阿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语言文字得以活化,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拉近了文与人的距离,学生浸润其间,认识提升的同时,实现人文素养的自我超越。

3.扮演角色,内化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善于创设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制造“场”的效应。语文是形象的,儿童也是“形象的”。在语文课堂上,有时让学生通过表演、角色置换等形式能创设出别样的氛围和情境。它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的程度,对文中人物感情体悟的深度,更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如学习课本剧《负荆请罪》,我让学生寻找伙伴,边想象边演读,在角色表演中接受人格熏陶。扮演廉颇的学生那单腿跪拜拱手行礼的真诚,拍脑袋的深深自责,无比悔恨的表情,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那真诚忏悔的表白更让人叫绝。这是一种对课文语言,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较深层次的感悟,是一种触动自身心灵的有创造价值的感悟。每一个演出小组,课前自导自演,课上公布评价标准;演出后,互相评议,课堂气氛活跃,情趣横生。相信故事中人物的高贵品质一定会在这些小演员的心灵上生根发芽。

4.补充资料,读中添情。适度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料,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情感磁场的引力,促发学生情感的升华。如学习《夹竹桃》一文,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为什么对季羡林老先生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为什么夹竹桃会这样的感动着季老呢?这时及时出示补充资料――季羡林生平简介和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然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拓展资料的阅读、议论,了解了季老先生“智者乐、仁者寿。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的品格和其一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悟出了“花”与“人”的相似之处,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季老的敬仰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课文的朗诵和背诵的兴趣就更浓了。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该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课堂教学创设情感磁场有利于发挥优势效应,让学生在心灵碰撞中不断追求真、善、美;在自悟、自律中不断更新自我;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何绒菊.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J].教学与管理,2001,(06):51-52.

[3]孙博.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初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04-205.

[4]薛世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09,(3):297.

[5]赵艳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2):20.

[6]张俊.语文教学应突出和强化情感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01):142-144.

上一篇:浅谈幼儿听力技能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有效实施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