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

时间:2022-09-22 12:56:17

语文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

【摘要】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情感必然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学生一定深深的喜爱课堂中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更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就变得沉闷和格式化,缺少生机和趣味性,师生的互动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努力创设情感交流的知识活动,积极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以此来拉近彼此情感交流的距离。师生可互相走进对方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的世界,并以此建立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情感交融的教学环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文章中,有很多的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的充满了对美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有的充满了对爱情、友情的忠诚、对亲情的感动,也有的充满了对生活和事业的执著追求,也会有笑和哭、喜和悲、乐和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外,那么怎样去传递情感教育呢?

一、 要创设情感氛围,打动情感体验。

“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美好的情感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情感目标。因此,当学生学习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目标,情境导入。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基础,以情换情,才能叩击学生的心灵。那洋溢着感情的语调、表情,以及结合课文的语言,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起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你们深爱自己的故乡吗?故乡是美丽亲切的代名词,多少远离家乡创业的游子对故乡魂牵梦萦。而鲁迅对故乡却有别样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定会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 身临其境,情感熏陶。

作品中优美的情境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不仅诗词中有之,其他的文学体裁中也有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描写中,品评情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朱自清的质地柔嫩的小草、竞相开放的鲜花、轻柔和悦的春风、绵长的细雨;也有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还有范仲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与“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阴晴景物;欧阳修笔下的深秀的琅琊……这样的美丽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难道不能产生美好情感?宗璞《紫藤萝瀑布》中那流动的紫色瀑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戏耍的群童抱茅令人扼腕的场面,怎能不让我们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美丽湖泊最终变成漫漫黄沙的惨状,明白了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教训惨痛至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描绘出作品的优美语言描绘的境界,将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必然能受到课文中情感的熏染,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情感价值。

三、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地阐述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法灵活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入情入理。从情感与情理的联系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成入情入理,由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使词句融入课件中,让学生对词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构建学生的完美人格,使教学关系转化、升华到审美关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新的理想境界。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列宁说过如是说。因此,语文情感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与学生个性心理的成长,更是实施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提高语文素质更离不开情感体验。可见,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让作品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

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要打动读者,首先这篇作品的感情必须引起读者的共鸣。语文学科中的作品也是这样,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件作品,其间蕴涵的情感必须迈入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说感人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语言文字美仅是一个方面,究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中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因素。只因有情,才能感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有如:《我的母亲》展示了胡适的母子深情;《藤野先生》让我们感受了鲁迅的师生之谊;《我的叔叔于勒》对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裸的金钱关系的鞭笞;还有: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马致远的游子断肠之苦;文天祥的赤胆忠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充分获得语言美感享受的同时,心灵也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中的道理,认识到作品的情是寓于道理之中的,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除了对教师的行业的一种赞誉,其实给我们教师提出更高达要求。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还要从课文中探究作品所蕴含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美好和谐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因你而更加精彩。

上一篇:大道至简 真爱无痕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