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1 08:32:45

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因素分析

摘 要: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贸易和外交政策、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中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改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国际收支。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储蓄率;国际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72—02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等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表明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资本净流入主要由四方面因素引起:一是直接投资顺差大幅增长。第一季度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这主要由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下降的。二是商业银行境内外外汇资产发生变动。三是经初步分析,第一季度登记外债净增长130多亿美元,上年同期则是净减少79亿美元。 四是贸易信贷从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3.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资金大量流入中国,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元低利率环境下套利交易活跃,机构和个人更倾向于将外汇资产转为人民币资产。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96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国际储备资产恢复较快增长。

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

中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中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一)从主观因素来看

1.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推动中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因此,特别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

2.全球制造业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由于存在各国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

3.中国政府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二十七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中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中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积极产业政策的支持,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

(二)从客观因素来看

1.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需求拉动中国出口增长。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全球经济有进入降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和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2.技术出口多重限制,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

三、改善国际收支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根本入手,大力发展中国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同时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制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1.增加居民收入,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所以,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刺激消费。其次中国目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的高增长部分,主要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得改变现有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改善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上一篇:基于产品内垂直分工的出口复杂度解释因素分析 下一篇: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