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9-21 07:16:0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短节段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位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其中单节段置换8例,双节段置换2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结果 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对所有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椎间影像的变化进行了随访,行JOA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17分法)从术前的7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人工椎间盘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又一有效方法,可以避免常规融合术所带来的颈椎僵硬的问题,获得颈椎的近期灵活性。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共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9人,置换颈椎间盘数1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6~60岁,平均46.7岁。单节段置换8例,双节段置换1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

1.2 影像学表现 对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了X线、CT和MRI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后突,其中C3~4突出1例,C4~5突出5例,C5~6突出2例,C4~5、C5~6突出1例。3例伴有后方骨赘的形成,无后纵韧带的骨化。

1.3 手术方法 全麻后取仰卧位,将头、颈及胸部保持在中立位,肩及颈部垫枕使颈椎稍有前突。取右侧横形切口,游离并切开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和动脉鞘之间隙达椎前,向两侧充分暴露颈长肌的内缘,切除椎前增生骨质。放入矢状楔子定位后确定打磨中心。适当撑开椎间隙,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精细打磨上下椎体终板,使其形成一凹面,大小和形状应与人工椎间盘的相匹配。扩大双侧神经根管,切除椎体后方骨赘。植入椎间盘,X线确定位置良好后去除椎间撑开器,关闭切口,术后颈托制动3 d,1周后正常活动。

1.4 评定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JOA脊髓功能评定[1],同时进行术前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颈椎CT、MRI检查。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颈椎CT、MRI检查观察颈椎活动范围、颈椎弧度和椎间隙的变化。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术前、术后JOA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定。P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JOA评分(17分法)从术前的7分(5~8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13~16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优点: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是解除脊髓压迫,改善临床症状的有效术式。然而,节段性融合后颈椎活动功能的丢失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的改变,会进一步加速临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解除病理改变的同时,维持了颈椎节段运动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压力,起到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本组9例患者,JOA评分自术前7分升至术后15分,说明颈椎间盘置换在恢复神经功能和颈椎近期灵活性方面疗效可靠。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我们把原来短节段融合的病例,作为人工椎间盘的手术适应证。如:脊髓型、神经根型、混合型、运动神经型、交感神经型和外伤性脊髓损伤性等,所出现的短节段的神经症状,均为人工椎间盘的手术范畴。本组只对前三种情况施行了手术,对其他类型者有待进一步观察。一般同一患者颈椎间盘置换的数目不应超过3个[2],过多的操作,易破坏颈椎固有的稳定性,形成假体松动。

颈椎间盘置换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有:颈部水肿窒息,颈椎血管、神经、气管、食管损伤,椎间盘置换术后终板角度的改变,假体的松动下沉,假体周围骨质塌陷,异位骨化和假体周围感染等[3]。本组中仅有1例出现人工椎间盘终板角度后凸,是因为椎体后缘过度磨削和切除后纵韧带所致,其余患者尚无临床并发症的出现。

总之,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恢复了椎间高度,克服了颈椎僵硬的缺陷,获得了颈椎的近期灵活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于淼,孙宇,刘忠军,等.相邻双阶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34-38.

[2] 田伟,韩骁.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中华骨科杂志,2010,30(11):1161-1164.

[3] Fong SY,DuPlessis SJ, Casha S, et al. Design limitatons of Bryan disc arthroplasty. Spine J, 2006, 6(3):233-241.

上一篇:手足口病32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46例临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