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32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0 06:31:50

手足口病32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总结本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重型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010年4月至10月我院(本地区手足口病定点医院)收住入院的3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0例手足口病例中3岁以下发病最多299例(93.4%),年龄最小者为54 d;6~8月份发病最多210例(65.6%);EV71感染最多,送检189份粪标本,135例EV71阳性;普通型247例,重型72例,危重型1例;并发脑炎72例,心肌炎38例,肺炎31例,过敏性紫癜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消化道出血2例,肝损害29例,休克1例;重型或有其他系统或脏器损害时,及早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疗效好,均治愈出院。 结论 手足口患者群普遍易感,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全年散发,6-8月份为发病高发期;EV71感染较多;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以脑、心、肺、肝为多见;重型或有其他系统、脏器损害时,及早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向危重型的转化,从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小儿;临床特点;重型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病原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最高。现将我院2010年4月至10月收住院的手足口病320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0例患儿中男198例,女122例。年龄最小的54 d,最大4岁9个月;其中8个月以下2例(54 d1例、6个月1例),8月至1岁101例,~3岁196例,~5岁21例。其中4~5月份收住院61例,6~8月份收住院210例,9~10月份收住院49例。其中并发脑炎72例,心肌炎38例,肺炎31例,过敏性紫癜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休克1例,消化道出血2例,肝损害29例。手足口病普通型247例,重型72例,危重型(合并休克)1例。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

1.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5℃~40.5℃,其中38.5℃~39.0℃198例,~40℃88例,>40.0℃34例。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同时伴有手、足、臀部疱疹者213例,单纯有手、足、臀部疱疹而无口腔疱疹或溃疡者107例;其中手、足、臀3个部位有疱疹者154例,2个部位有疱疹者134例,1个部位有疱疹者32例;伴其他脏器或系统损害的患儿大部分皮疹较轻。精神差106例,嗜睡62例,易激惹73例,四肢抖动67例,呕吐42例,头痛18例,咳嗽36例,呕血2例,面色苍白1例、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发花1例,皮肤紫红色斑丘疹2例(其中1例合并头皮及前额局部大风团样水肿),全身可见针尖样出血点1例,双肺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31例,心率不齐11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者>10.0×109/L(最高22.1×109/L),及中性粒细胞升高137例,白细胞总数正常183例,血小板减少1例。谷丙转氨酶(ACT)升高[(81~789)u/L]]29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83~532)u/L]23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10.5~116)ug/L] 30例,肌钙蛋白(cTn1)升高[(94~205)ng/L]38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12~93)mg/L]8例。心电图检查室性心动过速102例,室性早搏6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ST-T段改变23例,46例行心脏彩超检查,12例示心脏扩大。86例行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76例,双肺可见斑片状阴影8例,单侧肺部斑片状阴影23例,正常10例。72例并发脑炎者65例行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68例行脑电图检查,弥漫性慢波增多脑电图39例,正常29例。81例行脑脊液检查,9例正常,72例异常,其中白细胞数升高67例[(16~2400)×106/L],蛋白轻度升高58例[(0.5~1.89)g/L],糖、氯化物均正常。320例患儿中189例患儿粪便送济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原学检查,135例EV71阳性,54例阴性。

1.5 治疗及转归

1.5.1 治疗 所有病例均静脉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利巴韦林、喜炎平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并发脑炎者予降颅压(甘露醇)、营养脑细胞药物(胞二磷胆碱针),并发心肌炎者予营养心肌药物(三磷酸胞苷二钠针、维生素C针),肝损害者予肌苷针,过敏性紫癜者予抗组胺药物及钙剂,消化道出血者予止血剂及西咪替丁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所有出现其他系统或脏器并发症者均及早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2 g/kg)治疗。

1.5.2 转归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5~11 d,平均7.9 d。重型病例无一例转化为危重型。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Cox A16及EV71最常见,近年来报告由EV71引起更为多见且症状较重[2]。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脑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1]。

此患者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本资料显示,320住院患者中,3岁以下发病299例(93.4%),年龄最小为54 d,最大者4岁9个月,但我们在未收住院的门诊患儿中发现最大年龄13岁,而且有2例患儿的母亲亦患手足口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散发,夏季最高。本资料320例中4~5月份发病61例(19.1%),6~8月份发病210例(65.6%),9~10月份发病49例(15.3%)。近年来本病有EV71引起者更多见。本病送检189份粪便标本做病原学检查,135例EV71阳性。本病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本资料可见脑、心、肺、肝、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损害。其中以脑、心、肺、肝损害最为多见。病情越重,皮疹多数越轻,可能与毒素内收有关,临床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病系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大部分为普通型,在门诊隔离治疗即可。对于重型或有其他系统或脏器合并症的病例,应住院积极治疗,防治向危重型转化。本资料显示对所有重型或出现其他系统或脏器并发症者及早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较好,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72例重型病例均未发展成危重型。1例危重型(合并休克)经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对症治疗亦治愈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

[2] 杜曾庆,刘晓梅,李凌媛,等.手足口病并发脑炎16例临床分析.小儿急救医学,2009,16(3):277-278.

上一篇:宫腹腔镜联合应用诊治不孕症临床探讨 下一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