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内涵与目标探析

时间:2022-09-21 06:01:38

高职院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内涵与目标探析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大多存在教材内容不规范、实践相关性不强、职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通过研究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发展方向及课程内容,系统定位该课程的职业要求与教学目标,并提出课程内容、职业取向以及课程间衔接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12-02

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相关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其以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调试的理论及实践为主要课程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该课程所涉及内容及职业方向已有较大变化,应依据岗位及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目标[1]。按照职业院校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规划高职教学体系,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决定,也是为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其终生学习和发展,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长远之计[2]。通过对机电设备的生产及应用型企业的专业考察和岗位技能分析,重点研究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机电设备装配钳工、维修钳工及操作工等就业岗位。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从数量和质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具备此类技能的生产一线高级人才需要,此供求矛盾的激化要求更加明确该课程的内容和职业走向。因此,协调各课程间的内容衔接,完善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规范课题目标及专业职业定位,是高职课程教改的重心和着力点。

一、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发展方向

(一)机电设备安装的发展进程

早期的零件制造、装配及组装由手工艺人完成,生产效率低下。直至19世纪初期提出互换性的要求,装配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并使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在20世纪初,“公差”概念的应用使装配的互换性得到充分保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和质量。二战之后,装配过程自动化得到充分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发展自动化装配技术;20世纪60年展了数控装配机、自动装配生产线;20世纪70年代将机器人应用在装配过程中。近年来,柔性装配系统(flexible assembling system,简写作FAS)得到研究和应用。该装配系统由控制计算机、若干工业机器人、专用装配机、自动传送线和传送线间的运载装置(包括无人搬运小车、滚道式传送器)等组成,是一种能适应快速研制和生产及低成本制造要求、模块化可重组的先进装配技术,具有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的特点。

自动装配技术包括装配过程的储运系统自动化、装配作业自动化、装配过程信息流自动化等内容。自动装配线的技术涵盖面广,主要涉及拧紧技术、压装技术、测量技术、机器人技术、流体技术、激光技术、照相技术、电控技术、计算机控制和管理技术等,是多学科集成的系统技术。

(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特征与市场需求

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除要求保证精度、动力和快速性外,高端的产品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和自管理,并向智能化过渡。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机器人等典型机电产品,皆为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和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与融合。装配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懂得多学科知识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检测、操作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研究和确定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课程内容至关重要。

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分类及内容

(一)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内容分类

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内容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机械部分装配、电气部分安装和控制部分调试三个部分,其中机械部分的装配又包括气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机械部分的安装调试是从零件的生产完成开始的,由零件装配成部件,再由部件装配成完整的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的安装主要包括电器件的固定,布线和连接等。而控制部分主要是在机械和电气系统等安装之后进行,对于传统的机电设备主要是调试由中间继电器等组成的逻辑电路,保证连接电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现代的机电设备主要由单片机、单板机、PLC和工控机等控制,主要以调试程序为主,其控制和调试方式也更具灵活性。

(二)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时间阶段分类

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时间先后次序,可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分为生产企业的装配安装与使用现场的安装调试两大部分[3]。

对于使用厂家,机电设备从订购至交付使用的过程为:工艺论证设备定购设备预验收设备运输最终验收交付使用,其中不包括生产厂家的装配、安装与调试等内容,还不能完整表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因此,应按照机电设备安装的阶段性以及实施场地的不同,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划分为生产企业的装配安装和使用现场的安装调试两个阶段,而机电设备生产的全过程归为从项目洽谈到交付用户使用,其中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起于制定装配工艺规程,包括生产厂家的装配调试和使用现场的安装调试,止于最终使用厂家的验收。

1.生产厂家的装配调试:主要包括机械零部件装

配、气动系统安装与电气系统安装,并进行机电联调和生产企业的预验收。其是指在生产厂家进行的产品装配安装和调试,是从零件开始的装配、安装、调试到装箱的全过程。由于在此过程中,新加工出的零件为第一次装配,所以往往需要将零件进行反复的拆卸和安装,或进行修配等操作。在设备调整完成后,还需装配定位销等定位件,对零件调整后的位置进行固定。

2.使用现场的安装调试:主要包括使用现场的安装调整和最终验收,完成设备的交付使用,对于部分产品还要求一年的设备维护期。此阶段是指已包装好的机电设备运输至使用厂家后,进行卸货、搬运、拆箱、安装到指定位置,调整水平和进行必要的外部连线后,完成调试、试运转和试生产,直至配合厂家完成验收的全过程。

三、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职业要求

(一)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职业面向

具备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的毕业生就业面较广,主要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操作、维修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机电设备安装人员指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装配、安装、调试和检测的工作人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指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或服务的工作人员;机电设备维修维护人员指从事机电设备保养、维修的工作人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则主要负责管理机电设备订货、运行和使用保养。另外,本专业学生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相关的工作。

(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需求就业岗位

根据1999年5月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划分和归类,将其归入8个大类,并具体划分为1838个细类(职业),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状况。在8个大类中,与本课程有关的有2类: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90个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其中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种有装配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机修钳工、锅炉设备安装工和电气设备安装工等,并要求持相应证书上岗。

四、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目标

依照装配钳工等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确定本课程相应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要求

具有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和CAD绘图等相关知识;掌握气动、液压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性能、结构、调试和使用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材料及其加工的初步知识;掌握《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合同法等相关内容。另外,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初步的设备技术经济分析及现代化设备管理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要求

具备机电设备装配、安装和调试能力;具备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按照装配精度的要求进行画线、钻孔、铰孔和装配;能进行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等设备的操作;能编制常用机电设备的安装、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如编制装配工艺规程;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造的能力;具备正确使用相关手册、标准、工具书及设备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利用相关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三)素质要求

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文化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熟练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求掌握体育运动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具备一定体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

总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应定位在利于专业毕业生与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保养、维修和管理等相关岗位的技能对接,形成核心职业能力及素养。另外,应考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并强调各课程间的顺畅对接,注意其前期机械工程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基础课程的有效融入,结合电工电子学、电气运行与控制和液压与气动原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并配备机械加工实训、机修钳工实训、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维修实训等实践课程内容,使此课程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136-150.

[2]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

育与职业,2006,(3).

[3]许光驰.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12:9-10.

上一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下一篇: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