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09-21 05:18: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三者有效结合,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给学生设计的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将问题设得好、设得实、设得巧,而且所设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一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称得上是有效问题呢?在这里我将我的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层次上入手去设计问题

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思路,我们在教学第一课时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桂林这个地方山和水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课文是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可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达到整理课文内容的效果。

二、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要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要么赞美人物的美好品格,要么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老师设计出各种有效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理解,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作者的文字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抨击之情,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启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穷人的穷苦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呢?在文中勾划出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另外在学生交流语句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问题: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最好?通过这些问题的恰当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巧妙利用比较法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可以捕捉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就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了伏笔。如在上《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事。有的同学在叙述中说得很动人,把一些平常的小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这时候教师就乘热打铁,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北京过春节时人们做的事情是否也像我们所说的一样呢?

四、抓住课文重难点设计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语言浅显明白。在教学本课时,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父与子的什么“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追寻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体会,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等等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这篇课文,主题鲜明,感人至深,要紧紧把握作者情感的抒发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本质。文章的高潮在父亲疯了般地在废墟中用手挖着找儿子的情景,不但情节设置出乎人们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将抒情和描写有机结合,所以可以从这些内容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

五、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1.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的角度设计问题。如学习《桥》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村支书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村支书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支书是位怎样的人?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设计问题。小学六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形象生动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抒发作者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3.可从体验人物经历的角度设计问题。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作者回忆了鲁迅当年经历的几件事情、想想作者对伯父的感情又是如何的,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获得的独特感受。

4.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问题。这样设计问题会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去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甚至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学生的这些想法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能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提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地设计相应的问题,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解决学生的疑难,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设计好的问题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掌握文本的内容,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想:设计民主、开放、科学、平等的课堂有效性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追求的。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都成为有效性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个性张扬,让他们在有效性课堂的春风沐浴下受益终生。

上一篇:略读,“读”不略 下一篇:谈“舞蹈艺考生”基本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