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读”不略

时间:2022-06-27 03:52:04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围绕自学提示中的重点问题展开教学。细细揣摩便不难发现,这些任务的设计很有梯度:其一,帮助学生理条理、知大意,与课文主线构架有关;其二,便是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直奔重点、体会感悟,与情感、价值观紧紧相依。而教师会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沿袭精读课文习得的学法,自主学习文章的精髓。有这些任务的设计,精简了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略读课文的效率。

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因其学习侧重点不同,读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默读、浏览、跳读、扫读常用于略读课文的阅读中。在近期的一篇略读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五年级下册走进西部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重点在提示的第二个问题中。我让学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他们遇到的困难,用波浪线划出他们是怎样克服的相关语句,并找出一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再默读这部分,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采用精读课文中常用的按顺序交流,教师相机在重点段落抓关键词指导朗读的方法,而是先梳理概括出遇到的困难,并直奔孩子们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部分,抓住第八自然段中的“撕扯、砸”等关键词语,用换词、想象等方法,体会修筑铁路的艰辛。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浏览课文梳理出了问题的关键,而重点部分的再次默读则更加突出了学习重点,做实了略中有精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临近尾声,我让孩子们感受文章写法特点时,他们发现题目“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课文中出现了5次。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换一种方式读这几个句子,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跳过其他内容,只把这5个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看看读出了什么。因为是初次尝试而且之前也做足了铺垫,孩子们热情高涨,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声浪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想要说的话。读完后的发言更让人意想不到:“这句誓词,是一种信念,它给了所有修建铁路的筑路工人无穷的力量。”“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说明筑路工人每当遇到困难就会在心中默念这句话。”“这是他们心中无数次的呐喊!”“这是他们坚持下来的希望。” ……我想,关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已经无需我这个老师多加赘述。

这样短时高效的阅读方式让我悟到:在略读课文中,读只要得法、得窍,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因为文章中句子的特殊设计给了我启发,那么《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则让我感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真的要“因文而异”。

萧红的一生命运多舛,要说最快乐的时光便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文章一开始便用她极富个人色彩的笔触,把我们拉进了一个样样都有的大花园。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我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的初读感受。自由自在、多彩多彩、五彩缤纷……许多优美的词语满溢着他们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接着我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并提出阅读要求:先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其实通过这样的处理,已在缩小重点学习的范围。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5、14、16三个自然段,于是我把这堂课的基调定为“快乐和自由”,同时也锁定了课文略中求精的部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因文而异”地指导朗读了。

课文第十四段中:“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下雨。”其实许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难就难在如何把自己变成文中人,在课堂上放下拘谨尽情泼洒。当喜欢这部分的孩子一起读时,声音不小但明显缺乏快乐,于是我抓住了“大喊”问道:在这时你会怎样地大喊?“高兴地大喊”、“激动地大喊”、“兴高采烈地大喊”……从孩子们越来越放肆地读中,我感到快乐正悄悄袭来,我忙趁热打铁:“来,我们一起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孩子们跟我一起高兴地浇起了花,我顺势引导他们发挥想象:这水浇在( ),浇在( ),甚至浇在( )……孩子们的回答特别有趣,有的说浇在蝴蝶的翅膀上,有的说浇在倭瓜的花瓣上,有的说连路过的小鸟也被浇到了。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说,一遍一遍地大喊着,我听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呼喊,那份快乐就像一粒种子,埋在他们心底正待发芽。

课文第16自然段句式特殊,自由的表达淋漓尽致,是孩子们最关注的一部分。首先,我安排了自由朗读,让他们自主发现句式特点,然后告诉他们:特殊句式一定是要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一起试着感受一下。接着我打破常规采用了变化节奏的方法朗读。我先慢慢地读前半句,孩子们也慢慢地接后半句,一遍之后我加快速度,孩子们也随着我的节奏变化着,读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我问他们:“还可以更自由些吗?”他们兴奋地回应着,我趁势夸张地边比划边说:“我是倭瓜,我愿意爬上架……”孩子们手舞足蹈地接道:“就爬上架。”“我是黄瓜……”他们又迫不及待地高呼:“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他们不厌其烦地和我一次次扮演着这些自由的生命。当然,学习更多地是为了运用,读完后我引导道: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蜻蜓愿意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

通过一系列新的尝试,我体会到略读课文的读,可以不像精读课文哪样咬文嚼字,但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读法,相信同样也能读出“精彩”。

上一篇:我对语文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