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与过程优化

时间:2022-09-21 05:14:14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与过程优化

摘 要:“文言文”作为国学范畴,如何学习、开发、利用是每位语文老师潜心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应有国家和民族兴旺的视野,带着一颗探究的心,尊重学生个性,广泛研究教材,优化教学环节,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文言文的刻板式教学状况,增强对古代作品的审美、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均衡的发展。根据目标,确立主体,改革教学方式、指导和训练学习方式、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性学习特征,优化组合教学要素等手段,贯彻效率与过程优化,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力争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满怀希望地创新“文言文”教学,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整合,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效率 过程 优化

长期以来,“以知识为前提”的教育观念仍然坚固地扎根于我们的课堂和教学行为中。填鸭灌输式简单粗浅的方法和手段,严重破坏了教育教学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显得比较苍白。特别是民族之瑰宝的“文言文”只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承,文言文的教学演化成了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不是学习教材精选的“案例或范例”里所给出的策略与智慧,其蕴含的文化感染力、牵引力就失去了效能。文言文教学应该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语文素养的培育,学生个性的彰显,逐步改善言语行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 文言文教学的常态与弊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致为: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字必求其训、句必索其旨,强求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为达成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课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如此强调接受、灌输、记忆的僵滞教学流程,刻板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端地生成了“累、慢、闷、差”的情景。原本索然寡味的串讲,机械繁复的解析,使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美感暗淡,雅致全无。加之文言文和现实生活的“脱节”,使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在时空上出现较大差异,不但破坏了古文的美感,还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倦和畏惧。

老师讲,学生听,重要的记一记的传统教学模式,除去串讲课文消耗的大量时间,我们又把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大而无当的架空分析上。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积极和兴趣可言,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现象盛行,课堂毫无生气,学习的欲望在不经意中流失。

甚为不解的是,对教材所选的作品,不管是诗词、歌赋、寓言或传论,还是言语中的修辞,都只是从单元符号的角度去解读,以赏析的心态去面对,以膜拜的态度去承受,粗浅的发掘词句的微言大义。文言文的静态性、远古性及人物、事件让学生感觉到与当今的关联度极低,启发性较弱。更感悟不到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无限跨越时空的智慧,洞察不出国学与现代社会关联着的美妙的生活艺术与情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到学分而学,没有真实情感参与,兴趣当然荡然无存。

2 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与过程优化的策略与途径

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讲,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率、收到的效益和效果。那么,更具体和专业的表述即为教学效率与过程优化。确切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融和互动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实际进步、变化与发展。那么,应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做到教学素材与学生的学习个性相统一;教法和学法相统一;时间、空间、资源与教师、学生相统一。这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教学情景才能动态生成,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棋在局内”的学习生活状态。

2.1 把握文言文的总体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怎样,我们首先要肯定,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文言在几千年轮回中,其庞大而极富再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优越,刻录着民族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彰显着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其所呈现的物化的、精神的都应该具有无可厚非的借鉴、演化、开发、利用的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根,民族精神的脉,才能正确传授知识,培育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的并举和统一。

正如当代“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韩军指出:正是文言文的教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和大师,是文言文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文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1],所以文言文乃白话之源泉,文言文教育不仅是母语教育,更是探究、学习的重要部分。因此,只有在明确目标,把握特点的前提下,对文言文的辞章、文法进行梳理,对学习的素材进行个性化表达,有效性才能得予体现。最终,当下提出的学习国学、应用国学,提高民族素质和修养的梦想才可逐步变为现实。

2.2 优化结构,合理调控,效率优先

系统科学很明确地指出,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所以,构建适宜、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适宜、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应为:很实际的关键目标―― 明显的教学环节及策略与方法(学的方式、教的方式、预留时间和预留项)―― 预期的结果(评的方式)。从而把“人”(师生)、“内容”(教材)、“环境”(时间、空间)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功能。

比如教学《报任安书》[2],作者用词古雅艰深。在明确目标后,学生在明确教师旨意而预习的基础上,首先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完成学习卡;其次单元组合作(控制时间的小组成员逐一发言,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并同时进行组内问题汇集;调控组间交互(汇报或张贴进行顺序浏览),然后进行师生讲评或教师精讲点讲。这样的结构在学的方面,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得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得以贯彻;在教的方面,听、看、讲、想、做、动、静等教学要素得到贯彻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学习特征也得到照顾和尊重;评的方面配有约定表述和快速流程性检测。使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能走向张弛有度、断续相间、收放自如、丝丝入扣的动态情景状态,教学的“效”得到了保障。

2.3 导引学生涉猎素材显性和隐性的思想精华,感知文言的精神文化

祖国的文化传统融儒、道、法、墨、佛等文化为一体,注重实际、人伦关系、崇尚自然、无为而为、提倡出世、精神修炼等精髓,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鲜明性。并从不同的维度出发,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甚至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和思维方式。铸就出蕴含深刻、生动、沁人心脾的民族文化及文言体系。这就是我们准备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时要仔细挖掘的、紧紧抓住的一个根本,这也才可以说是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魅力点,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素材,都是经过历史大潮荡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具有传承意义和开发、扩充、应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其文辞、写作手法、呈现的思想情感都是极具审美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写作水平是非常难得的“范例和案例”。对夯实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提升精神品质,培育人文修养,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等至情至爱的作品,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流露出的情感细腻含蓄、言辞切切、字字含情、催人堕泪、心境释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决不能满足于对文辞的简单释译,还应该有整体思维,对其进行感知、感悟、鉴赏及相应的写作指导与应用,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否则就成了因教学而教学,因知识而知识,完全舍本逐末,致使教学的价值与功效流失。

如《陈情表》[3],文章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饰,情深理切,感人至深,深度弘扬民族“孝”之美德并由此可引发“敬”“忠”“孝”“顺”“礼”“义”“廉”“耻”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命题。与当下学生大兴铺张、浪费、攀比、浮夸之风,拿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至还对父母有着极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等林林总总进行对比。结合现状,让学生即兴发言,要求诚恳叙说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并从上述命题加以反思,逐步让学生习得做“人”的责任和义务,定会收到一次很得当的感恩与责任教育的效果。

2.4 指导学法,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2.4.1 重视“诵读”,整体感悟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4]。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或段落,体会文言文的韵律,文辞的轻重,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感知、理解、顿悟能力有很大的促进。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还要把文言文教学当成是理解、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窗口,以此来弘扬人文教育。

所以,文言文教学定要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字正腔圆,来自诵读的清香味;咬文嚼字,来自词句的橄榄味;含英咀华,来自文本的芬芳味,用三味来牵引诱发学生的好奇,构建情境,建立兴趣点,进而转化为兴趣。一篇文言文,可以先让学生试读,学生互读、互听、带押韵与旋律的齐读,老师范读等多种形式,从中察验读字读音的规范性,问题及时加以校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而后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再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不但利于知识的积累,明白事理,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照、关注、倾听、亲和等人文素养。

2.4.2 引导“品析”,质疑探究

“析”就是辨析、解析、解疑与品析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应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形式。这一过程不但解决课文中字、词、句段的意义及用法,还同时进行了基本内容、写法、思想意义、审美价值的鉴赏与评价。所以,放手给学生,老师不要包揽,做好引导和辅助,主要以学生的讨论辨析为主,个性问题由学生互相讨论解决,共性的问题、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点评或精讲。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是很乐意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的,尤其是当一回小老师,我们要鼓励他们。甲生不会的问题乙生给他解决了,我不会的问题你会。如此,我们还会发现,有些学生不仅给出了答案,还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鱼”“渔”和“渔业”都得到了。教师讲解的知识有些是学生难以解决的,但更多的是他们没有发现。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给学生讲明、讲透,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道其所以然。如韩愈的《师说》[3],我们不仅要疏通文义,更重要的是了解作品给我们论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还要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尤其要领会文章排比句、对偶句的辞格特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体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笔力雄放的特点,也才能进一步体会《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一个庄重宣言。

当然并不是每篇文言文都要这样学习,要根据文本选择学习的侧重点。要坚持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原则,抓住精髓,解决了文句的含义与精炼的分析,这样学生才有较大的收获,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和实用。

总之,“文言文”作为国学范畴,如何学习、开发、利用是每位语文老师潜心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应有国家和民族兴旺的视野,带着一颗探究的心,尊重学生个性,广泛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以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文言文刻板式的教学状况为着眼点。以增强对文言作品的审美、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均衡的发展为着手点。根据目标,确立主体,改革教学方式、指导和训练学习方式、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尊重学生个性学习特征,优化组合教学要素等手段,来践行文言文教学。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6]”“教师给片蓝天,学生就能飞翔。[7]”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切实重视效率与过程优化,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力争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满怀希望的创新“文言文”教学,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地整合,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N]. 中国教育报,2004-04-22(5).

[2]朱振家.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2,259.

[3]朱振家.古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2.

[4]陈寿.三国志.

[5]韩愈.师说.

[6]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06.

[7]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20-20.

上一篇: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概论 下一篇:自动驾驶助力奥运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