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审查

时间:2022-09-21 04:18:38

民事诉讼电子数据的审查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此活动相关的电子数据也将更多的出现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准确运用民法原理、证据规定等法律精神,对当事人提交法庭的电子数据证明材料进行审查与确认,就成为衡量法官水平的重要尺度。

关键词 民事诉讼 电子数据 审查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电子数据”作为新类型的证据,在民事庭审过程中审查判断的标准与传统的其他证据应当有所区别。因为电子数据生成的电磁特性,其复制件与原件几乎没有区别,它们之间细微差别没有运用专业技术是很难发现的。而不象原始书证等证据那样,如存在纸质纤维上的墨水、笔迹的轻重、笔顺的方向、书写的日期等特征,一旦发生改动较容易被发现的。所以,审查电子数据的重点就是其来源、内容、证明力大小,主要是围绕着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1对电子数据的来源进行审查

包括收集、制作、存储、传输、展示的全过程进行审查。重点是围绕着电子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尤其是其真实性的审查,这是源于电子数据的脆弱性,容易被篡改、剪辑、伪造。主要从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收集主体、收集的程序等方面进行审查。

1.1当事人自行取得的电子数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总是尽力提供各种证明材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其中就包括电子数据。对于当事人自行提取的电子数据,根据其提取方式的不同审点也有所不同。

1.1.1以复制方式取得的电子数据

主要审查:复制的电子数据从何而来,有无文字记录;是自行提取还是第三方提供的;提取的时间和操作顺序;所使用的计算机型号、应用软件版本;存储电子数据的位置;有无采取加密措施;有无制作人员和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等。

1.1.2以打印纸质文档固定电子数据的内容

应侧重审查:源电子数据存储在何处;如何调取及操作的每一步骤记录;是否经过互联网传输;所使用打印机的型号;能否重复显示打印过程;打印出的内容与电子数据的内容是否完全一致;有无打印过程的说明等。

1.1.3以存储电子数据的原物提交的

能够提供存储介质原物的,重点查看:原物有无封存;原物能否正常工作;提取电子数据有无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否二人共同进行;是否附有保管、存储、移送的文字记载和签名等。

对于当事人自行取得的电子数据证明材料,要着重审查以上步骤,来判断有无存在篡改、伪造以及被病毒感染的可能,从而对当事人提交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作初步的判断。

1.2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电子数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如果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向人民法院申请调取该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有部分电子数据是存在于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中,或者是保存于对方当事人的电脑中,或者是保存于其他第三方不公开的电脑系统中,当事人无法收集该电子数据的,可以申请法院调取该电子数据。如果人民法院认为该电子数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也可以主动调查取证。

人民法院依申请或主动调取电子数据时,应当按照规范的程序、方法进行,综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固定电子数据,同时应当制作调查取证笔录。笔录中应包括以下内容:取证的时间、地点、调查的人员(必须为二人以上);电子数据调取的顺序、步骤;注明取得后电子数据保存的位置;提取电子数据的份数;电子数据源文件保存的位置;电子数据提供者的签名、在场人员的签名及调查人员的签名。电子数据取回后保管人员是谁及封存的地点都应有交接记录,以保证电子数据不存在被修改、篡改、剪辑、毁坏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子数据的真实性。

2对电子数据的内容进行审查

这是对电子数据关联性的审查。电子数据的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事实具有某种联系,能够证明案件的某些事实。电子数据所记录的内容可能有很多,并不是每部分都与案件事实有关,况且电子数据存储的内容量极其庞大,是以纸质材料的记录无法相比的,如果不加区别的全部查看,将会极大地拖延审理案件的时间,同时对不相关材料的审查也是没有必要的。法庭审理案件在保证证据的全面与完整的同时,要兼顾庭审的效率,对提交的电子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

2.1对电子数据自身属性的审查

电子数据从它生成时起,其就会记录下生成、修改、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信息,以及位置、大小、占用空间、类型等逻辑存储地址、物理存储地址信息,部分电子数据可以直观地从以上几方面来判断其真实性。还有部分电子数据可以通过专用的测试软件来显示其自身的属性信息,以判断有修改、剪辑的可能。

2.2对电子数据显示内容的审查

电子数据的内容有表现为直接反映案件事实的文字,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形式;有表现为电子导航的位移信息;有表现为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有表现为帐号注册资料和登录记录等。对这些内容的审点是:(1)当事人一方提出此电子数据的证明目的、证明对象;(2)表现内容与其它证据有无矛盾;(3)能够证明何种案件(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8页)事实;(4)对于解决案件争议问题有无实质性意义。法庭来初步判断与本案有无关联。

2.3对电子数据证明力的认定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是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电子数据证据的认定也应当如此。我们前述对电子数据的审查只是初步判断其有无证据资格,未经庭审中举证、质证、认证的电子数据证明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只有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法官在庭审活动中通过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环节,综合对所涉及案件待证事实的证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审查,从而形成对电子数据证明力的有无、大小的判断。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据类型的规定中,将“当事人陈述”作为第一项证据类型排在首位,体现了在民事诉讼中更加倾向于当事人主义,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因而,当事人对电子数据的意见非常关键。笔者认为通常的判定标准有以下几个:(1)对方当事人对该电子数据认可的,经庭审查证属实的,可对其真实性予以认证;(2)与本案无关第三方提交保存的电子数据,证明力较大;(3)当事人提供的电子数据中对其不利的内容,证明力较大;(4)经过公证机构对电子数据证据保全行为进行公证的,证明力较大;(5)经过鉴定机构鉴定为真实的电子数据,证明力较大;(6)附有真实电子签名的或安全电子证书的电子数据,证明力较大。

但实践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公证、鉴定。一是很多电子数据并不能够及时申请到公证保全,二是对电子数据进行鉴定的时间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另外鉴定机构少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相对于刑事诉讼中对证据 “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严格审查要求,在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只要能够达到优势证据即可。对一方当事人举证的电子数据,在进行上述初步的审查判断后,不存在疑点的,推定该电子数据是真实的,由对方当事人进行质证提出反驳的证据,以提高庭审的效率。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孤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电子数据的作为证据使用时绝大多数时须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锁链,才能证明案件的事实。如果仅有电子数据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又是定案的关键证据,而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又不一致,那么对电子数据的真实性的认证必须慎之又慎,必要时可对其进行鉴定,参考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后,再作出判断。

上一篇:奥特莱斯“破题”之道 下一篇:论班主任班级工作中的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