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预防资金风险措施

时间:2022-09-21 02:43:04

浅析施工企业预防资金风险措施

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借鉴国内其它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经验同时,对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预防资金风险措施进行了粗浅的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金风险;预防措施

1 、造成施工企业资金紧张与财务风险源形成的原因

1. 1 外部原因: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较大

近年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有标就投的急切心态,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将资金不足的矛盾和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迫使施工企业垫资、带资承建工程。垫资施工反而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工程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 %。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施工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往往会承诺建设单位的垫资条件。而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附加收益;或者承担因垫资而负担的额外资金成本。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可能转变成工程拖欠款。企业摆脱不了垫资的困境,也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1. 2 内部原因: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

尽管施工企业制订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特别是跨地域、战线长的工程项目,公司对项目部控制能力弱,财务和资金计划脱节,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比较盲目,“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其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有许多意想不到但又必须支出的项目增加了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主观上却是一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计划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

(1) 盲目投资固定资产。为了显示的实力和抢工期,有些企业盲目购置专项设备,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或迫于形势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导致设备闲置,占用企业大量资金。

(2) 管理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加大。由于施工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跟踪信息费、差旅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逐年上升,管理成本逐年加大。企业在管理上过分强调专业化,搞专业化协作,导致工程项目非生产性开支加大,降低了施工项目的利润。

(3) 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如某公司鉴于施工工程项目“点多线长”,为了工作方便,上一个项目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有的甚至一个单位多头开户,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

(4) 备用金管理不善。备用金管理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甚至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工作的范畴,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大,加之不及时报销,从而造成了项目部周转资金紧张的局面。

(5) 工程结(决)算迟缓。施工企业由于流动施工的特点,工程项目跨地域、周期长、以及人为等因素造成工程结(决)算久拖不决。企业的债权难以确认,从而形成拖欠工程款不能及时回笼。

(6) 材料采购与管理不善,影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成本控制。一般情况下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60 %- 70 % ,材料采购与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效益。某些工程项目施工不会充分利用风险转嫁机制,没有合理利用材料供应商的资源、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或项目工程施工缺乏科学组织,盲目采购造成资金占用和材料损耗过大,加大施工成本。

2 、施工企业预防资金风险及有效管理与利用资金的措施

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净现金流最大化。针对施工企业资金紧张与财务风险源形成的原因分析,建议施工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从粗放施工型企业向施工管理经营型企业转变。如果企业没有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经营效益将难以保证。通过学习国内先进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结合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统一资金管理与控制和预防财务风险等作了以下思考:

2. 1 从管理机制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工,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预算范围由单一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

(1) 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自上而下地通过一定的程序审批预算,各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汇总,确定本企业下月财务资金预算。改以往的“先用后算”为“先算后用”。

(2) 执行严密的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准确定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须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特别是对大型设备的购置要有前瞻性和必要的论证。

(3) 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资金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个环节现金流的监督与控制,也就是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的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在编制资金预算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是保证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应按照企业内部各个所属单位年度、月度计划统筹调配,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资金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必须、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

2. 2 从监控制度上,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这是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补充。企业树立“钱流到哪里、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公司监控的重点应包括:

(1) 资金收入方面:加强公司预算、计划、项目部、财务部的相互联系,根据工程合同、工程变更签证、预算结算等整理好应收款资料。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在建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回笼;已完工项目是否及时退场;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分析等。

(2) 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法;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工程进度款的收取与实际工程费用结算要同步,确保债权、债务的配比性。

2. 3 从技术手段上,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施工施工企业应立足工程项目高度分散的现实,适时建立资金集中控制管理制度。目的是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让资金更快周转,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1) 建立、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分支机构做到“你的钱,我看着你花”。结算中心一个口径对银行,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要的备用金额度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这样可以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保证工程前期保证金的支付和项目启动资金的及时筹措。为项目部筹资提供了渠道。

(2) 与银行协作,积极探索、实施“网上银行”结算方式。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广发银行已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将本系统的资金高度集中,将企业各分支机构在各地的资金汇兑业务虚拟在一个总账户下运行,减少了跨省同行资金调度时间差,减少了提前汇到异地银行的沉淀资金。“网上银行”能及时提供企业的资金动态和存量,有利于资金决策,能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调剂能力,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 加强工程项目过程中流动资金管理审核工作,提高资金效率。及时掌握项目部债权债务的真实情况,防止项目资金被侵吞和挪用。

2. 4 从经营理念上,瞄准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

资金管理的范畴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经营理念上,企业必须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企业的优势,从源头加强控制,科学合理地筛选投标项目,而不是不分良莠、有项目就跟踪、见标就投。制度建设上要树立财务风险观念,企业要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劳务分包、大宗材料招投标制度、以及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等制度维护企业利益。另一方面要从支出上加强控制,中标的项目必须强化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推行项目部责任承包制,量化考核各种承包指标完成情况,消灭亏损项目。配合以上各项措施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司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降低材料损耗。及时清理备用金,以减少资金占用;严格控制项目资金在非生产性消费方面的支出。贯彻落实“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以项目成本为重点,以会计核算监控考核为基础,以信息网络电算化为手段”的财务管理总体要求,在资金管理上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努力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状态,优化资金结构,盘活沉淀资金,加大监控力度,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上一篇:浅析某软岩隧洞开挖的支护技术 下一篇:浅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