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浅谈

时间:2022-09-21 02:42:48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浅谈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落实新课改的培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考试科目,是副课,许多学生和家长不是很重视,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就是他们玩游戏、上网冲浪的时刻,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想当然地就有这样的一个等式,那就是“信息技术课=上网+玩游戏”。这个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上网和玩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形式而已。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来创新学习、辅助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三、让兴趣敲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之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在备课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满堂课都是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肯定兴趣索然。

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最后要注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实践成功。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实践,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总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开展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兴趣。要打造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待我们不断去努力,去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启蒙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