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补偿手段

时间:2022-09-21 12:50:13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补偿手段

【摘要】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差异已经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本文主要讨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主要的补偿手段,争取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补偿手段;功能对等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多元化的发展,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由于文化本身的差异性,要做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时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有时是不可译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达到功能对等,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1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论及文化差异对翻译所带来的影响时,奈达的解释是“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着自己的文化。而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的文化,具有一些跨地域和超时代的共同性。但是,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不尽相同,而且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十分鲜明,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由于各语言群体的价值观念、民族特色、表达习惯、比喻意象和社会特点均有较大的差异,翻译中出现文化差异信息传递难免会有一定的障碍。如,中国人认为东风是温暖湿润的,西风是与寒冷和萧条连在一起。黄巢《题》中有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香冷蝶难来”。而英国人则认为东风是刺骨寒风,西风则是暖风,它给英国带来温暖和春天。英国诗人雪莱曾在著名长诗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瞳憬:“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这就是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还有其他宗教、历史方面的文化差异都给翻译造成了障碍。

2补偿法的有效使用

巴尔达罗夫在他的《语言与翻译》一书中这样说到:“补偿法是可以达到等值翻译的一种特殊的替换手法。当译语中因某种原因没有原语中某些概念的等值成分,也无恰当的表达手法时,就常采用这种方法”。翻译中常常遇见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就可以通过这种补偿手段来解决。主要的补偿手段有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以及整体补偿法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化法相当于直译法,是直译的延伸。它“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论法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原语言隐含的文化因子,其译本保留了异域特色。这种方法对于那些一个民族独有或是独创的文化空缺词特别适用。美国意象派诗人史乃德用异化色彩浓重的方法翻译中国诗歌,这种对差异的保留和尊重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举史乃德翻译柳宗元的《江雪》译文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These thousand peaks cut offthe night ofbirds,

On aU the trails,humant racks are gone,

A single boabcoat-haban old man!

A 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

后两句字对字、超离文法的翻译显然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一种体现,译者的目的是用这种语法切断的再现方式以达到空间切断的效果,从而再造出中国诗歌的意象并置和明晰的视觉性的效果。更有意思的是中文成语“倾国倾城”,在英文版的《三国演义》被译为“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dries and ruinstates”。显然,译者是为了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赋予译作更多的异国情调。异化法在政治用语上尤为多见,如;Lame duck――跛鸭(即将卸任而未重新当选的官员);Dark horse--黑马(原来不为人知,意外取胜的候选人或选手)。这种译法保持原文的生动形象,同时补充或丰富汉语词汇,使译文新鲜有力。

归化法相当于意译法,就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targetlanguage)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它主张以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归化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即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语,异化法又会增加读者的困难或使译文的信息传达受到影响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用规范的译语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以求译文和原文主要的功能相似。归化的优点是译者可以不拘泥于汉语词语的构造模式,而是通过仔细分析和推敲词语的深层意思和文化内涵来翻译。如:汉语的“天生有福,’,到了英国人的嘴里就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ITl with a silver spoonin one’s moum)”“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用英语说是“一石打死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再如英国人说:“to leada dog life,as thin as a shallow,as stupid as a goose,as timid as arabbit,Inthe countryof is 而中,the blind the one-eyedman king,”国人却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瘦得像猴、蠢得像猪、胆小如鼠、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等。

音译法(Transliterarion)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声音和节奏,属于不同音系系统的源语和译入语,都有一定的美学功能。有些源语中的词语在译入语中完全没有一个相对的词语甚至连意译都无法解决的就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语的音节美,也对译入语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美国运动系列产品“Nike”可追溯到希腊女神,该词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用于一种导弹的名称,从而使该词含有速度、力量之义。将Nike音译为“耐克”,一个“耐”字使其具有经久耐穿的特点,一个“克”字包含了战胜对手、力克群雄,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正好吻合了“胜利女神”的原意。其翻译可以说是音译中的经典名句,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文化观念,“Cartefour”是外商投资的超市,原来为法语单词,原意为“十字路口”,但在中国译为“家乐福”取“家家都快乐和幸福”之意。的确,它为都市人提供了衣、食、用等方面的商品,成了人们喜爱的购物场所。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音韵美,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意译所带来的语义缺损,从而

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取得最佳语义对等。以气功为例,“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类,一类是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种是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现代汉语词典》。如果翻译成breathing exercise怎能准确反映源语词的“本意”,或者说二者在语义上对等。

除此之外,译文中有些原文的词语的语义和文化色彩不能在较小的语言范围中译出,可以把眼光放宽一些,从篇章的层次上去看待翻译,争取在较高的语言层次上面与原文基本对等,并体现出文化的色彩。这样,在某一个语言层次上面失去的语义,语用以及文化色彩就能够在高一个层次的篇章中得到补偿。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整体论,也可以说是整体补偿法,就是从更高层次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翻译中文化空缺的办法。无论如何,在着手翻译前,译者本人应该明确所要采取的补偿手法,而且应当全面掌握原文的整体风格特色。

结语

基于上文总结的文化差异及补偿手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是可译的,但可译限度是有限的,文化差异使得“全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译出语和原语最大限度的等值,又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含义,译者绝对不能使用简单手法去解决问题,而要掌握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系统,要努力了解双方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民俗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去了解两种文化差异,同时必须从具体的上下文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一个好的译者应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文读者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不同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Nida,E,A,1 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2]罗义蕴,1987。《英诗金库》[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3]申小龙主编,2003,《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许均主编,2003,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史乃德译,1999《江雪》(柳柳宗元原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现代汉语词典》,1994,[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探讨婚姻法新司法解释中生育权问题 下一篇: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