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教学

时间:2022-09-21 12:22:3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教学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从古代起人们就很重视朗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领略风格特点,让人产生无穷美感。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种种美的模式化为学生表达感情的模式,才会使课文的声韵节奏与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朗读还能促进情感的迸发,可以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孩子们朗读的指导。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让文章的内容在画面中呈现,也让学生能进入到画面的情境中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可引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贯穿全文。“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在长安街上等待总理灵车到来的动人情景,总理逝世为什么会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总理生前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来,不但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而且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 ,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2 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子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抓住重点,品词品句,反复咀嚼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抓住重点词语读,抓住重点语句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抓住时机,让学生背诵,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例如《梅花魂》一课,讲述梅花品格的一段是重点段,我就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运用“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读、还有欣赏读、学习他人读、帮助别人读等,学生已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怎样读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这段中“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有气节的人物”这一句让学生反复咀嚼:你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并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句:学生说出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举家食粥著《红楼》的曹雪芹、忍受宫刑写出千古绝唱《史记》的司马迁、以身护法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读”的结果,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有气节”,也体会到了梅花的“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也使课内的“读”有了“外延点”。由于学生感悟得深,所以,最后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

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的品味和理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5.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这种评价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备的教学目标靠近,而且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明确目标、读悟结合、练评结合地开展朗读才能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我们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境界:“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上一篇:对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