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机械CAD考证课程》教学探索

时间:2022-09-21 10:08:25

中职院校《机械CAD考证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强调技能为首,对于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成为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针对中职教育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分析机械类专业中的《机械CAD考证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置,对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机械CAD考证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机械CAD考证;教学

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为就业单位提供实用、快速、高效的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就业的导向,机械制图中的手工画图,逐步淡出,计算机画图则成为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课程。《机械CAD考证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考证课,关系学生技能证书的取得,为了提高考证通过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显得很重要。

本文主要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任务,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为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一、 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习主动性差,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或是玩手机、睡觉、或是讲话消磨时间,学习习惯不好,惰性和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在机械类专业中,学生以男生居多,这些现象普遍存在。

二、 教学目标的明确

本课程对于我们职业的高中教育,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明确其教学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考证,获得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但是现在除了能够完成考证之外,能够很好的结合专业知识,将其升华到实际的应用中。

三、 该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考证课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的考证课,关系着学生技能证书的取得,有些专业以该证书作为毕业技能证书,关系学生能否顺利毕业,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专业技能证书之一,就业能提供专业证明。该技能证需在承办点报名、缴费,经济上需要给考试中心支付考试费用。综合以上因素,先将重要性对学生讲明,思想上重视该门课程,学习目标就会明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结合所学,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一般来讲,以前该课程仅针对考证内容,围绕着考证题进行题海训练,学生可能不理解绘图功能究竟能怎么用在实际中,感觉在死记硬背,会有厌烦感。若能够充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讲解,将一些命令和画图功能与《机械制图》或将来工作中能够用的地方联系起来,实现联系性学习。讲解时按照国标进行规范讲解,将制图严谨的态度也带到本门课程中来,这样就不是为考证而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的应用面,能够达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3.知识归类,扩展性学习

考证题一共分为八章内容,每章内容都会侧重一方面的考查。例如4.1题与4.3题都会用到“修改”命令中的多段线命令,但是4.3题先利用其它命令之后才用“修改”命令中的多段线命令,所以4.3题是4.1题的扩展。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能够充分把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类,能够不重复讲解,新知识点、重难点突出,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加事半功倍。

4.讲练结合,重练习

本课程的学习方式需要讲练结合,但是光靠老师讲解,没有学生上机练习,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本课程,练习非常重要,就算老师讲的清晰明白,但如果缺少亲自动手练习,永远不能掌握解题方法。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才能真正学会这门课。所以要做到讲练结合,且注重练习。

5.注重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可能只有一份试卷,方式单一,形成“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局面。一般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都是以讲解完后学生练习,以该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对于自觉性差的中职生来说,看完老师的示范讲解,有些觉得自己掌握了,不想练习,有些则是积极性不够。如果能够实现现场打分,或当场评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水平。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可以多进行测试并提供成绩,激发学习的动力。所以本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建立一种过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能够获得高的通过率。

四、 教学的设置

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及中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机械CAD考证课程》的课程标准,开设这门考证课要建立在学习了《机械制图》、《AutoCAD》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仅为考证的目的,有效地将以前《机械制图》、《AutoCAD》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该门课程里面,让学生真正融合知识,而不是背题库。该课程最好能有80个学时的计算机学习,其中8课时进行模拟考试练习和2课时考场熟悉练习。教学内容紧扣职业标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职业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对接,达到“教学促进考证、考证优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证明,在了解中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明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合理设置教学计划,达到职业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本课程的教学探索在机械科11级学生中试用,从完成情况看来,教学和考证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伍向荣、李海英.浅谈中职机械工艺课的教学探索[J].无限互联科技 教学探讨,2013,1

作者简介:

赵芳,女,1985年出生,山西阳城县人,硕士研究生,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机械科,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教材 下一篇:浅谈生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