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化对接

时间:2022-09-21 09:55:16

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化对接

摘 要:在当前校企合作中,诸多因素导致校企合作脱节,校企合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校企合作双方为视角,通过对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基于双元导向、实现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化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导向;系统化对接

一、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概况

随着经济与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后,“订单教育”“冠名班”“联合办学”“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等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出现。校企合作模式在“借鉴―实践―创新―再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合作项目品牌化、培训课程个性化、服务项目模块化、合作手段多样化、发展态势集团化的趋势。

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对接问题

现在的校企合作还只是浅层次的合作,表现为合作形式化,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衡。原因是校企合作双方对接欠缺,无约束力,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两种环境――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二是两种追求――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追求不同,三是两种角色――教师的两种角色与学生的两种角色,四是两种文化――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五是两种制度――校规校纪与企业制度,六是两种考核――学校的考核与企业的考核。

三、系统化对接的实现

1.合作协议与法律法规的对接。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确保“双元制”的顺利实施;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因此,在法律层面上,需要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对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对校企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激励。

2.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的对接。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与领导者,二者要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实训基地和产业集基地合作的探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

3.班主任与车间主任的对接。班主任像车间主任一样,随时掌控班级课堂、人员、纪律与卫生动态,让班主任有充分的权利管理班级。班级一体化课程以班主任承担为主,既便于班级管理,又便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4.教师与师傅的对接。教师要到企业调研锻炼,了解企业新需求、学习新技术。带徒的企业师傅,要了解教育规律与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带学生实习期间,要把握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善于鼓励,给学生成长的动力。

5.专业课程开发与客户需求的对接。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实现课程开发个性化与客户化。为此,要邀请行业内的一线专家参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课程设置与用工需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统一。

6.班级考核与车间考核的对接。推行“虚拟工资制”,实行班级管理企业化,将学生考核成绩以虚拟工资的形式进行月度结算,让学生感受企业化管理的严格,适应企业管理。

7.学生与准职业人的对接。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既要有学生应有的儒雅与学识修养,又要具备准职业人吃苦耐劳、勤于锻炼的好学态度。

8.校内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师也要熟悉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对接,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

9.教研与科研的对接。学校的教研部门要与企业合作,与生产一线需求接轨,发挥专长,服务企业,促进专业教师对一线科技的跟进,以便在日常教学中也能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双元导向对接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

为促进校企合作,我们在师资方面,一是从区域内大型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23名签约专家,定期到校指导或作报告;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熟悉企业的管理培训模式、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三是成立了由校领导、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协会,共同审定校课程体系、实践内容和实习的安排等;四是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企业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新技术、新工艺。

在学生管理方面,班级管理实行企业化,课堂教学车间化;选拔优秀“双师型”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自己班级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在课程开发上,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对订单服务的企业,以企业要求为主,实行个性化、客户化服务。

在学业考核上,实行“双轨制”考核。理论考核由学院自己为主,侧重理论与人文教育;技能考核以企业需求为主,侧重技能与规范。

我校通过以上对接措施,校企合作关系稳定,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都有了明显改善,开创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高云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J].考试周刊,2009(32).

上一篇:撑杆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初探 下一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