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9:16:07

浅谈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对策

【摘要】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在今天之所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原因就在于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威胁。城市的洪涝灾害现在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不可避免,希望我们以后的城市水绿绿的,天蓝蓝的。

【关键词】防洪排涝 现状 对策 生态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全球温度升高,极端异常气候频繁出现,安徽省乃至全国城市防洪排涝形势越发严峻,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局部地区就可能出现严重受涝。面对脆弱的城市防洪体系,如何科学规划、加强预防以及减少损失是有关部门及群众急于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现状

1、城区滞洪、蓄洪能力减弱。

城区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许多城市的开发挤占了原本能滞洪的河滩地、湖泊,原本最具有排蓄洪功能的天然水系被填埋或被管道取代;城市开发甚至挤占了大量的农田,取而代之的是有关建筑和硬化不透水的路面,同样的暴雨,会造成地表径流的增大。

2、排涝泵站等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加强了对灌排泵站的建设,如安徽省先后启动了由中央资金为主导的33座大型泵站、22座大型泵站的建设,基本都投入使用;省、市、县政府也投入建设了一批排涝泵站,排涝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过去的十多年间,城镇化率相当高,大批的农民走进城市,安徽省2000年城镇化率仅为23%,预计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市的建设满足不了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全国普遍存在,原有的有些排涝泵站、排水管道设计先天不足,排涝标准偏低,且改造难度较大。2014年7月27日上午11时,合肥市区局部地区突降暴雨,主要集中在瑶海区、新站区和老城区,致使长江东大街与东一环路下穿桥严重积水(见图1),而高新区和经开区则滴雨未沾。

3、地下空间利用率增大 受灾的机会增加

我国最早地下空间的开发是从人防工程开始,起步较晚,城区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设施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地下空间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有助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缓解交通压力、保护资源、方便生活等功效,反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由于地下空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各开发商独自开发自己的项目,地下空间深度不同、功能单一、互不连通,条块分割,形成不了应有的效果,一些小区地下车库,偶遇到特大暴雨时,眼睁睁的看着车库被淹(图2)。

2014年7月合肥暴雨后图片截取 2014年5月11日深圳暴雨后图片截取

4、群众防灾意识薄弱。

在2012年北京“721”暴雨过后,有媒体做了关于暴雨预警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有七成人不知道或说不清暴雨预警共分为几级,更说不清蓝色预警与橙色预警的区别,而且即使知道这些预警,也根本不在意。正是由于防灾意识的薄弱,公众对预警等级的常识不了解,才给首都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实与灾难相比,更可怕的是人们对灾难的无知、无能和无备,防灾意识薄弱才是最大的“灾难”。

5、多头管理,资金不足

城市供水改制较早,现已形成国有、外资、民资或其他资本参与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由建设部门负责;城区排涝一般由市政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城市的排涝一般有水务(水利)部门负责;污水处理基本实施市场化运作。在排涝系统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与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存在脱节或扯皮的现象。

资金不足也制约着城市排涝系统的改造,特别是老城区管网,想要改造升级,可能要涉及房屋拆迁等,赔偿较多,难度较大。

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对策

1、目标长远,规划先行

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都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在迅速膨胀。多年前规划部门对城市的规模预测不准以及财力的限制等,规划标准偏低,形成现在老城区排水管网不畅,改造难度较大;多年前城郊集合地带,现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区,多年城郊往往是房地产等相关开发在先,城市范围扩大后,才进行系统的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建设的难度,增加了投资。近年俩即使在城郊增建了一些排涝泵站,但老城区的涝水受管网限制,也不能及时排出外河而形成内涝,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效益。城市排水系统投资大,隐蔽强,必须坚持先统一规划、系统布局、后分步实施,由点到面,逐步改善,最后从根本上解决。

城市化易引起城市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就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造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有城区与郊区地表差异较大,城区人为的热排量较多,以及城区的污染严重,起到保温作用。热岛效应危害之一就是会导致城区局部地区降雨量大于郊区,增加了暴雨的强度。为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局面,减少热岛效应,建议:一要增加城区绿地、水体的面积;二要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三要节能减排,减少大气污染,在扩建新城区或改建老城区时,适当拓宽城市主导风向道路的宽度,以加强城市通风。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必须规划先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盲目的一哄而上,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日本土地资源相对缺乏,地下空间的利用就比较充分,地下共同沟的建设规模,成熟度已居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如能利用此机遇,对未来地下空间做合理的整体规划布局,某些区域地上不适宜再规模建设的,应把空间留下来,进行公共绿化等,把机会留给后人,把鸟语花香的环境留给市民。

2、加强管理,科学运行

为解决多头管水现象,建议在对一切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对城市防洪、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地表水及地下水等,统一调度指挥,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开发利用,避免部门间扯皮推诿,提高效率。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市场规律,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之中。资金建设始终是制约城市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防洪的实施与运行也要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防洪安全和环境改善中寻求一个平衡。

3、提供民众防洪减灾意识

每年防汛期间,民众要多关心天气预报,了解自己活动范围的水文交通,在遇到可能发生雨涝的期间,尽量避免经过一些低洼的、易堵的区域;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第一时间将预报的信息通知给民众,作为公益性信息有关部门应免费发送;交通部门对易积水区域及时实施交通管制或引导;如北京的“721”暴雨,如果民众及有关部门人员防洪意识能提高一些,应急预案再详细一些,可能就不至于产生那么严重的后果。

三、和谐水畅想

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从古到今,一直未停歇,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已塑造了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水为万物之源,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水,水是水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的物质,人们对水的感触最多。久旱逢甘霖、春雨贵如油,表达的是人们对水的渴望;洪水猛兽、水患无情,表达的是人们对水的憎恶。人们在使用水、管理水过程中,已形成各具特色中国水文化。

城市缺水与防洪是一对矛盾,要从防洪的思维逐步转变到利用水资源的思维去考虑,人定胜天。人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侵占了湖泊、河流、绿地,未能为排水留出路,大自然反过来就会报复于人类,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中,政府及规划部门是否应该权衡反思一下我们的规划与建设,是否需要制定更加严格强制性的政策,对城市规划的长期出水通道区域内,即使现在由于技术、资金、拆迁等限制,也许几十年都不能建设,我们不能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就盖起了高楼大厦,可以建设停车场等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也为城市未来的建设留有空间,同时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是否超越水资源承受能力,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在今天之所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原因就在于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威胁。城市的洪涝灾害现在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不可避免,希望我们以后的城市水绿绿的,天蓝蓝的。

参考文献:

[1] 戴玉凯 郑在洲 徐斌 .谈谈对城市排涝的认识 2002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

[2] 罗遵义 罗方伟 李伟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经验启示 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

[3] 李宗明 城市突发强降雨的排涝应急管理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 第4期 70-71页

上一篇:浅谈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的作用和职责 下一篇:浅谈建设项目前期工程造价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