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内涝产生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6-30 09:15:54

浅谈城市内涝产生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为例分析了内涝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提出了内涝整治的对策。

关键词:内涝成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内涝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排洪体系,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为例,该街道辖区内承担主要排洪功能有石岩河等13条河流,已基本形成由社区排水沟渠(小区排水支管)、市政排水管网、河流和水库组成的排洪体系。在2012年4月29日暴雨期间(当日深圳市最大降雨量150mm),该街道出现36处内涝点,这些内涝点分布广泛,遍布街道所有9个社区;积水的深度不一,局部区域内涝严重,其中1处积水深度近1.0m,6处积水在0.5m以上,其余内涝点积水在0.3m以上,受涝影响面积34万m2,影响人口近20万。

2.内涝成因分析

2.1城市建设破坏或改变了区域内原有的雨水排放系统

2.1.1由于土地开发建设,原承担蓄滞洪功能的部分山塘水库被填埋,失去对雨水的拦蓄作用,片区排水系统无力承担暴雨形成的洪峰而发生内涝。如因广深港高铁建设将长城工业区东侧一山塘填埋,导致2008年“6.13”暴雨期间该工业区受涝严重,厂区积水深度近1.0m,大量工业设备被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石龙仔片区也因原大垅水库被填埋推平导致近几年片区内涝严重。

2.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原由雨水自然冲刷形成的排水沟渠被大量侵占或覆盖,雨水因失去排放通道而顺着地面或路面漫流至低洼处形成内涝。如田心老村、上下屋老村、石龙老村和应人石老村等内涝较为严重的老村都是因为原排水沟被填埋、村内基本无排水系统而形成内涝。

2.1.3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使地面硬化,原有大部分土地被水泥覆盖,降低了地面的滞蓄能力和渗透能力,改变区域下垫面,导致雨水汇流速度加大,洪峰流量加大;另一方面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下泄,堵塞排水管网,淤塞河道沟渠,使原本不受涝的区域遭受内涝。如育才路、祝龙田路龙大高速桥段底都是由于周边几个建设工地的水土流失严重而出现了内涝加重的现象。

2.1.4城市道路、工业区等建设破坏或改变了区域内原有雨水排放系统,未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足以解决片区的排水问题而引起内涝。如料坑大道南光高速出入口段、祝龙田路龙大高速桥涵段等几处内涝点都是因为高速公路建设改变原有排水系统而造成的;又如石龙仔片区,由于建设在地势较高山丘上的第三、四工业区破坏了原来山体的排水系统,现有排水系统无法将雨水排入到山体下的排水沟渠,只能沿山体公路向下漫流,造成民营路、创业路和石龙仔路片区受涝。

2.2社区排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滞后

2.2.1部分社区排水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现状排水体系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街道各社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部分原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的排水设施残缺破损,过水断面小,有些社区甚至没有排水沟(管);原按公路排水标准(只在公路两侧设排水沟,公路下方不埋设排水管道)建设的道路因社区发展成为了市政道路,其排水沟被覆盖甚至填埋,无力承担片区雨水排放功能而在道路低洼处形成内涝。如北环路石岩商会段、应人石天水工业园路口等都是因为原按公路标准建设的排水沟无力承担市政排水功能而形成的内涝。

2.2.2雨水管道的建设数量严重不足。根据2008年石岩街道排水管网的普查成果,街道存量市政雨水管网总长度为48km,而根据深圳市防洪(潮)规划(2002-2020年),石岩街道规划的雨水管网总长为250km,现状雨水管网数量不及规划数量的20%,众多市政污水管在雨天时承担了排放雨水的功能,导致在低洼路段的污水井盖常被在管内因高差形成压力的雨水顶起和冲开,雨水漫流至路面形成内涝。如塘坑老路、应人石南天路桥段和料坑大道等低洼处在暴雨期间都会发生污水井盖被雨水冲开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此外,市政道路现状雨水管道管径不足也是造成内涝的原因之一,如松白公路,按照规划其排水管的管径为1500mm,而现状管径仅800mm,不足以排放汇聚到该公路的雨水,导致大量雨水顺路面漫流至较低洼的青年路,成为青年路内涝严重的原因之一。

2.2.3河流没有完成系统治理,河道排洪能力严重衰减。一方面,由于各河道的河堤基本上都是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由各社区在原自然河堤的基础上自行修建,河道的排水断面没有经过科学的防洪计算,普遍存在排洪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侵占河道乱搭建违章建筑、不按规定修建的跨河构筑物等进一步挤占了河道有限的行洪空间,河道逐年被缩窄。经计算,街道辖区所有13条支流均达不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作为干流的石岩河,部分河段的排洪能力不及2年一遇洪水标准。

2.2.4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仍有不到位之处。作为地面雨水进入排水管道必经之处的雨水箅(雨水口),常因道路施工被侵占、填埋或被垃圾堵塞,导致在暴雨期间无法及时收集雨水导致雨水漫流至低洼处而形成内涝。

3.内涝整治对策

3.1工程措施方面

工程措施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本着“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首先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城市的防洪排涝和河流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分近期、中期和远期逐步实施改造工程,建立起新的防洪排涝体系。

3.1.1对河流进行系统治理,使河道排洪能力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先行对内涝较为严重的河流实施防洪治理,增强河道排洪能力;随后逐步实施其他河道的治理工作,由于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可先行对影响河道排洪能力的“瓶颈段”实施改造,以提高河道的整体排洪能力,这样花少量的资金就能大大提高河道的排洪能力。

3.1.2对原按公路标准建设现已成为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实施改造,加建雨水管道和路面路雨水箅,对因雨水箅数量少导致雨水无法及时入管的片区或道路加建雨水箅和雨水支管,以加快雨水的排放速度。

3.1.3加强对河道、沟渠的清疏力度。建立清淤台帐,结合所在片区开发建设和水土流失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清淤计划,全面有序地对河道沟渠实施清淤,以确保河道排洪能力。如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片区可增加清淤频次。

3.2非工程措施方面

3.2.1在道路建设和改造等较大型的市政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中增加防洪影响评估,对项目实施后对片区防洪排涝设施和排水系统的影响进行论证,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

3.2.2加强对建设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监管力度,将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减少流失泥沙对排水系统造成的淤积。

3.2.3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排水设施的正常排水功能;加大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河道顺利将洪水排至下游水库。

上一篇:双层幕墙设计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建筑材料的检测与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