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时间:2022-09-21 08:49:36

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方法,需要关注人的成长。怎样做到这些,是需要研究的话题。这方面,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速度,也不能一味强调深度。而要在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思想内容,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实现人的成长。下面我谈谈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思想内容的三个层面

一、隐性把握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认为,人的内心具有一种趋向于把分散的各个部分或存在缺陷的事物自动组合成相对完整的整体的内在驱动力。事实上从儿童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这点,比方你将一大堆散碎的拼图倒在地板上,让一位还没有上学的儿童玩耍,你不用布置任务,他自己就可以将那些拼图一一拼凑起来,组合成他想要的图形。这就告诉我们,人具有趋向于完整认知事物的天性,他能够根据一些条件或暗示,按照自己的认知经验去了解事物。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同样有趣的道理。当你走到一间房内,看到桌面上摆放有三只茶杯,两只茶杯的茶还在冒热气,另一只茶杯倒在了桌面上,有茶水在桌面上流淌,还有两个人面面相觑。看到这情景,你很自然的想到有一人刚刚离开,想象他们曾经发生的争执或不愉快等等。你在努力构造一幅完整的三人在场的场景。这就是人的天性。

既然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天性呢?我们就用不着去一味强调速度,也不用一味强调深度。让学生自然地阅读和感受,自在地领悟和掌握,这样阅读教学就容易与和谐了。

我觉得阅读时,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必须经历第一步——初步掌握。这一步我们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得到较多的信息,从而在内心形成一个思想内容的整体印象。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是这样做的,但是,有时由于功利的驱使,或者时间的限制,这种过程仅仅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让学生这样做,非常让人遗憾。

我分析上面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经历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只是在学生内心形成印象,不能显现出具体的东西,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依据这一过程作出评价。其实这个过程应该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它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感觉、感悟、感受、提取、抽象、推理、整合、概括和提炼等。这一过程产生的训练效果虽然是隐性的,但比显性的产生的效果好得多,训练能力的方面也多得多。在这个方面多花些时间,多花些精力,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感悟。这里的工作做扎实了,可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阶段,学生调动一切注意力,参与这一阅读活动。根据阅读的信息,整合成一幅关于文章内容的完整图像,在内心形成一个思想内容的印象。这一印象奠定了进一步阅读理解的基础。这一印象虽然不完善,但会随着理解的深入,信息量的增加会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显性把握

隐性把握是阅读的第一阶段,是认识的初步。它的优势是获得的印象整体性强,阅读速度快;它的缺点是理解不够成熟,理解不够深刻,信息量不够丰富。为了弥补隐性的不足,还得显性把握。

显性把握就是把从隐性阶段获得的信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理解,让人接受,接受检验。在自己的认识通过思维和语言的转换,呈现给读者或听众前,首先接受自己的审视,减少不清楚不确切的因素;然后接受读者和听众的检验,补充和丰富信息,增加和完善细节。

阅读教学中,为了加快速度和提高效率,较少运用写的方式呈现阅读成果。较多运用说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直接,耗时少。如果思路不清或理解不清,表达就不可能清楚。所以学生阅读完后,自己整理一下,试图说给自己听,看能不能够表达清楚,以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不清楚时,搞清楚哪里不清楚,加以补救,有的放矢。

然后面对全班学生表述,接受全班同学检验,同时接受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信息。因为不同的读者,感受信息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可能有差别。所以当你讲述完后,有的同学会指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同时其他同学也从你的讲述中获益,补充自己阅读的不足。这样相互检验,相互提高,提高了阅读效率,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听力理解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阅读方法方面,教师只要简单指导,维持阅读秩序,组织交流就可以。在整个显性把握阶段,就是检验各个学生,在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的效果优劣的环节,教师发现问题,当场指导,当场实践和验证,可以达到教学高效。而且活动性强,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为了口头表述的清楚和有条理,避免口述时漏掉一些阅读时的内容和细节,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将思路框架结构图画出来,来帮助讲述。这也是检验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但课堂上不宜写得太详细,因为书写速度慢,耗时多。在画框架图时,自己哪里发现问题,就补充哪里,在前面基础上提高,同时也像口头表达一样,是积累阅读经验,改善阅读方法的重要手段。

三、精神内化

如果隐性把握和显性把握是着重于思想内容的掌握,那么精神内化则是语文阅读在灵魂方面的提升。我说阅读是感受一种生活,了解一段人生、接触一种现实,增加一个思路,认识一种态度等,这些都是对生活的补充、思想的感悟和眼界的扩充。我说精神内化是语文阅读在灵魂方面的提升,就是从这个方面说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其实是告诉我们,阅读需要内化为精神,体现为能力,表现为个性,呈现为态度,彰显为价值观等。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不至于学死知识和读死书。

可见精神内化是很高层次的要求,这是阅读教学第三个阶段。知道文章内容,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个时代,有这么回事,有这么一个人,我们还得透过这个时代、这回事和这个人,追问学到了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处事方法,得到了什么借鉴。

怎样实现这点呢?我们需要从文章中走出来,分析人情事物的优劣、价值、局限性和必然性,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作为立身行事的借鉴。比方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方面感受了陶渊明和谐安宁自在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的表现。我们要从现在的需要出发,来反观陶渊明的立身行事,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从而把它作为一面警戒自己的镜子,鞭策自己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有利于社会。当代社会环境下,积极入世才大有可为,消极遁世不利于个人和社会,这体现了教材选用这首诗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学生才不会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

可是现在功利主义教育下,这一步基本没有履行,因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很多师生教学进行到第二步就止步了,让人遗憾。在应试教育下,语文课堂成为死记硬背知识的课堂,语文课堂成为答题技巧训练的课堂,语文课堂成为应试经验积累的课堂。这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如果做不到这点,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对学生发展的忽视,也是对教育目的的违背。

上述三个层面是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隐性把握是基础,形成了文章内容初步的整体印象,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一环;显性把握是前一步的深入提高,是对前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精神内化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它使阅读变得有用,有利于人的发展,是精神的升华,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一环。这三个层面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内容的把握。

[作者通联:广东清远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上一篇:语文“言意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逍遥游》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