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

时间:2022-09-21 08:15:21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65-01

【摘要】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防护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手术的普遍展开,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 职业损伤因素

1.1 病毒: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1]: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2]。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2 物理性因素:护士工作中有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危害的可能,尤其是护理参与实施放射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受到放射线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自我防护,易受损伤。有报道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生殖结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1.3 化学性因素: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3]: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4]: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5]: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4 心理社会因素: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迅速发展,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手术室护士从思想业务更应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自己,与患者之间做到言行谨慎,自我意识要增强,从而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

2 防护操作措施

2.1 空气污染的防护: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正确使用消毒剂,接触各种腐蚀性、挥发性消毒液时应戴口罩、防护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及腐蚀双手,使用电刀时用吸引器吸尽烟雾,避免因烟雾在局部过浓而吸入呼吸道。长期接触某些吸入性麻醉和麻醉机排出的废气,对大脑有抑制作用,并可造成肝肾损害,因此手术室护士应督促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废气是否排出,从而减少手术间物及废气在空气中浓度。

2.2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和院感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院感管理,医院要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对其进行定期体检。护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意外接触污染物或被刺伤,要及时进行冲洗及消毒处理。在进行特殊手术时,必须戴防护眼罩等 .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手术室被污染的物品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废弃物处理流程,进行分类、包装、登记、转运、消毒及处理。

2.3 重视和健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由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检测护士组成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讲解有关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知识、职业防护方法及重要性。平时加强业务学习,熟知手术步骤及解剖知识,了解并预见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掌握被锐利物品刺伤后的处理措施、注射器的正确使用和丢弃、手术室医用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手术期间如何活动颈部和腿部以及HIV.HBV等传染病方面的知识。以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4 保护易感人群: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3 加强锐利器械的防护,避免生物污染

3.1 了解病史做好术前防视:术前了解患者病史,生化检查、结果,准确了解肝炎、艾滋病携带情况,重点做好此类手术的手术围术的安全防护,特别是特异性患者手术时,做好个人防护。急诊手术按感染手术处理,减少感染源的扩散。手部皮肤破损者不参加感染性伤口和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患者的手术。切实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强调常规预防的重要性。

3.2 规范护理操作:术中传递缝针、刀片时拇指、示指、中指夹住持针器(或刀柄)中部,手置于器械下方,缝针或刀片尖端朝上可避免手被缝针刺伤、刀片割伤。锐利器械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清洗时先将刀片、缝针取下,布巾钳钳端闭合可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一旦受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尽可能挤出伤口血液,禁止进行局部重力挤压,然后用0.5% 碘伏消毒。如患者的血液HBV阳性须立即注射高效价抗-HBV免疫球蛋白500mg,1个月后再注射1次,并定期血液化验检查。

4 加强医学心理学学习

4.1 心理社会危害的防护: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还应加强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及急救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护理服务,而且,还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4.2 加强体育锻炼:术前对手术所需时间要有一个充分估计,尽可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必要的睡眠,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5 结论

总之,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7,6(13):1562.

[2] 戴青梅,王文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 袁秀萍,李红珍.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

[4] 魏丽丽.护理职业防护与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

[5] 元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现代护理,2006,12(6):507.

[6] 外国文献资料,1999,90(2):28-201.

作者单位:528300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上一篇:妇产科手术患者围麻醉期的整体护理 下一篇: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