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及政策支持探讨

时间:2022-09-21 07:50:1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及政策支持探讨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新时期的希望工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折射出了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存在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良好教育体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38-01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91%,成绩优良的只有6%。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二)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酗酒、赌博、抢劫等,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三)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内向,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

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徐群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构建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

1.提高家长的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认识到对子女成功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2.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要努力不让子女成为“隔代监护型”留守儿童。其次,父母应主动加强与留守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次,父母亲加强与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体系

1.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打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教育的局面。

2.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一是学校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二是建立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机制,三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教育体系

1.建立城乡一元化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新型管理体制。一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绿色通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入学难的问题。二是按照统筹城乡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2.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实行寄宿制度能够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孩子们实施有效管理。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从宏观上讲,节省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效率。

3.构建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体系。加强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力度,确保每名农村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4.推行“家长”制度。“家长制”发源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镇,政府动员当地社会上有爱心的人组成关爱队伍“一对一”帮扶孩子,留守儿童的家长行使家长关心孩子的职责。因地制宜,建立定期访问制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帮扶留守儿童的体系。社会各界要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共同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上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抽象思维 下一篇:浅谈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