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建筑小品的文化

时间:2022-08-29 03:56:28

论古代建筑小品的文化

摘要:建筑具有双重性,而建筑小品包含于建筑,其也具有建筑的双重性的特性。牌楼、华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古代建筑小品,但是它们不仅以物化形态保留着,还承载不可分割的历史和深渊的文化内涵。本文从贞节牌坊和状元牌坊以及华表建筑小品的图样和材料方面来阐述建筑小品的双重文化内涵,“动态精神文化内涵”和“静态物质文化内涵”。

关键词:建筑小品;牌坊;华表;精神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54-02

建筑具有“精神文化内涵”和“物质文化内涵”双重性,它既不单纯的泛指指严格意义上的房子或建筑实体的只具有物质属性的一面,也不像诗歌,戏剧等“纯艺术”只具有文化层次的精神属性的一面,而是两者的交融,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构成建筑实体的材料语言,就是体现在依附在使用功能的物质文化手段,同时,其又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建筑物的一定的形式感,通过视觉传达到脑海中,与欣赏人原有的文化认知相结合,使人产生美的共鸣,甚至进而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渐而形成环境气氛或者能形成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的“动态”的精神文化指向。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即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而建筑小品包含在建筑的范畴之内,其也具有建筑的双重性的特性。牌楼、华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古代建筑小品,但是它们不仅以物化形态保留着,还承载不可分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建筑体,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建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贞节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状元牌坊。四类为标志坊。其对社会习俗和人的观念产生悠长、广泛的影响,它的影响还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支配和限制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牌坊在古代社会环境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牌坊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物化形态,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同时它内含着一种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又丰富了隐性的文化内涵。它牌坊不仅仅是以建筑的物质形态屹立于中国的大地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透露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民间生活、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些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文化的主要表现。贞节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赤峰贞节牌坊,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表彰贞洁妇杨某而建的碑坊,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打粮沟门乡,由正额和侧坊组成,通高4米,宽8.4米,砂岩凿制,保存完整。牌坊正面雕刻“门提沛相”,背面“遥波冰雪”。广元昭化贞节牌坊,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现吴梅氏的高尚品德,其次在上面的碑文还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牌坊最大的标志性特色还有“坊眼”,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涌泉跃鲤”、“唐氏乳姑”、“门提沛相”、“遥波冰雪”,这些文字,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用隐喻手法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来表现出来的。例如广元昭化贞节牌坊上出现的图案,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和器物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的动态文化内涵。

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华的人应该不断追求、不断上进、增强自己。这句话是表达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丞相状元坊,位于歙县槐塘村东头。约建于南宋(1275-1276)年间,以后历朝皆修。由于额枋“圣旨”牌是用红色沙砾岩制成,故又称“红牌楼”。坊四柱三间三楼,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龙凤板上刻“丞相”,额枋有“状元坊”三字,其右间题有“亚卿”,左有“学士”。 此坊是旌表槐塘村程氏家族的一座功名坊,旌表的是丞相程元凤和其弟程元岳及其从侄宋景定二年辛酉科状元程杨祖和其侄程念祖,为四人共立一坊。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融合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身,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地区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程度、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异。牌坊一般分为石制和木制两种,南方主要以石材为主。

天安门前原有两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的起源很久远。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华表的图样是龙,它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高贵的皇后的象征。汉白玉石精制而成的,圆柱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

从材料上,这也体现了古代“石全石美”和“脚踏石地”的深层寓意。贞节牌坊、状元牌坊,、华表建筑小品多采用石材,土石材质的建筑给人以自然、狂野、沉稳、静谧感觉,这种采用自然物质和全体人民劳动的结晶所构成的古构建筑小品不仅体现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文化水平而且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利用石材的变化,完美拼接而成的墙体,显现多面向趣味,深浅对比突出空间的立体感。石材这种自然材质的积聚体现了朴实无华,营造了一种沉稳、静谧的“有实其积,万亿及y”自然美感。

芬兰一位女建筑师说:“下一届的国际式是文化与地区的特色”。建筑小品具有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的双重属性,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话题。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并不只是中国的建筑小品,还有中国积淀很深的文学、哲学等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民族的古典文化元素的复兴毕竟代表了解决当前中国设计尴尬局面的一条途径,但是要是由此引发了设计上的中国文化的缺席和“民族”元素的泛滥,那才是最大的尴尬,还必须要同现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相结合起来。

“赶超”现代的冲动弥漫着整个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过分偏向“与全球化接轨”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民族性、地域文化和情态在淡化,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出现了“文化趋同”现象,导致了“本土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逐渐淡化。面对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混乱局面,重提“本土文化”的概念是必要的。这是对于古代时期的文化含韵的一种践踏,所以在吸收外来新材质的同时强调本国设计的新颖,体现中国文化美在时代感的影响作用。正由于环境具有动态和静态发展的内涵,这就要求设计上掌握动态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保持时代特征的静态的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金其桢.牌坊中国[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昌凯.华表 牌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何兆兴.老牌坊――(古L)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从研究角度看文学家族学研究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