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时间:2022-09-21 06:42:54

初中化学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摘要】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82-01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怎样从实际出发,运用好教学原理、教学规律来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这是一个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摸索,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机械地用某一种方法或采用一成不变的具有程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中灵活地变换和改进教学方法,但始终不变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处处围绕这个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和学协同发挥最佳作用。

1 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1 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1.2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

2 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

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以实验首先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

(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纸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

(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

(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

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3 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1 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4.2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习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方式做以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上一篇:小议英语虚拟语气的动词分类及教学 下一篇:在导学案境况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