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瑰宝之华县皮影

时间:2022-09-21 03:03:03

浅谈艺术瑰宝之华县皮影

摘要:皮影戏又称弄影戏,起源于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各派系皮影相比较,无论雕刻、表演或唱腔都独具一格,堪称中国皮影的代表。

关键词:华县皮影;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危机与未来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61-02

皮影戏又称弄影戏,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虽几经兴衰,却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陕西省的华县皮影来自民间,扎根民间,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和本土文化的品质,运用皮影这种独特的形式,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以及浓郁的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皮影戏的溯源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近千年,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中期”。当时是为佛教宣誓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在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翟佑的一首赞影戏诗中可见一斑。从此诗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留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3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柱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尤把英雄说霸王。”

清末民初,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来,并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

二、华县皮影的兴盛

“华县皮影产生于汉文帝时期”。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历史上自周迄唐向为京畿重地。陕西皮影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独占鳌头。“‘碗碗腔’是华县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华县皮影的演出内容以传统的皮影剧本以:李十三的“十大本”《十王庙》、《金碗钗》、《劈山救母》等“十大本”为主,并演出一些当地文人自编的剧目。

“华县皮影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中国地方皮影戏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故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三、华县皮影的艺术特色及美学价值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刻工细腻,堪称中国皮影上乘之作。与其它地区的皮影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服饰、图案花纹精巧细致,都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华县影人的艺术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同时又借鉴了汉代帛画、画像石和唐宋壁画之手法和风格,雕刻造型秀丽美观,其人物造型也都各具鲜明特点。如将帅盔甲、多穿鱼鳞等。

华县皮影在陕西民族文化长廊中有着浓郁的民间品味。皮影人物的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绚丽谐调、简洁明快。每件影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四、华县皮影的“危机”与未来

(一)华县皮影的“危机”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

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2003年9月,在北京某剧场的皮影戏演出通知上写着这样的宣传语。而此时,这一古老的艺术在中国已面临行将灭绝的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更多的时间投入娱乐、消遣的活动。然而,“在风光了千年的皮影艺术却在新时代走到了末路”。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华县皮影在辉煌时期,可以随时演出的剧目达到300余部,折子戏100余部。“但进入80年代以后,地方戏从整体陷入了不景气的局面,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我认为皮影戏面临困境有以下原因:

1、面临困境的内在原因

(1)当代戏曲迷失了戏曲“戏乐”的体性,缺乏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理论的指导。对于戏曲的功能、本质、目的的认识不清。

(2)地方剧团成了政府的工具,产生了大批公式化的作品,这种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从而陷入困境。

(3)经费不足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直接降低了艺术表演的质量。

2、面临困境的外在原因

(1)当代青年一代对于戏曲艺术的冷淡。“”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易被青年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2)当代电视和声像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据调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目前的剧目和演出远远满足不了新一代农民看戏的需要。“目前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像过去那样行走四方、到处演出的纯粹民间的皮影剧团已经基本没有”。而另一方面,历史久远的皮影也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被收藏。但是,如果有一天,无人再会操纵表演,无人再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纵有一身价值却没有了生命,留给后人的或许只有遗憾。

(二)华县皮影的未来

新陈代谢是残酷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只是不希望让戏曲艺术的精华在我们眼前绝灭。华县皮影已不再仅仅属于华县人民,它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拭目以待的一道靓丽风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戏曲的风光已不再是‘独占鳌头’了”。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电脑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皮影戏在表现手法上已

不再只是以唱腔、乐队伴奏为主。表演者在皮影戏中可以加入一些数码‘音响效果’”。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演出效果,而且可以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时代感的生命力。皮影舞台是平面舞台,可以借鉴电影电视中音响效果的应用,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希望华县皮影会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战胜“危机”。古老的皮影将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产。

参考文献:

[1]陈义敏.中国曲艺、杂记、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167页;第74页.

[2]徐敦广.华县皮影[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年7月2日.

[3]鱼讯.陕西省戏剧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4]黄珍平.二十世纪中国影戏研究百年评述[J].广西教育,2006年Z3期.

[5]华县皮影网.www.省略/.

[6]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7]唐晓白.民间戏曲的困境与出路 双重挤压下的艺术瑰宝[J].北京青年报,1997年9月.

[8]李国庭.戏曲危机与出路[J].文艺报,1986年.

[9]代维鸿.传统皮影戏中的音响效果[J].陕西省文化艺术报,第2486期A15.

上一篇:符号学视野下的《格萨尔》说唱研究 下一篇:论秦腔发展起源以及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