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形成的多模态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9-21 02:01:55

基于能力形成的多模态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课程开发应该采用目标模式更为理想。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时,需要解决好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和课程组织三个基本问题。作为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理财、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综合经济管理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课程体系 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并获得某种职业资格,故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高职教育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就必须有一个由职业资格决定的、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作为会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理财、经营管理、经营决策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综合经济管理人才。因此,构建高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需要解决好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和课程组织三个基本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确定课程目标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所以,首先应该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带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培养的是与市场需求接近的、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会计信息的收集、存贮、记账、报表编制等业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一特点,应把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性突出,岗位设课少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是实用型会计,它所需要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有:在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会计知识;专业认同方面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基本技能方面包括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包括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在交流能力上具有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另外还应具备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

高职会计教育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改革的经验,将课程目标的设定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中,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体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针对固定岗位的技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实际上,为应对岗位和职业的变换,个体必须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把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比如开设企业实习、创造研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职业意识。另外,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总之,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又要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认识理论课和实践课关系,优化课程设计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的“二元并重”新课程结构和体系,课程设置要体现致用性、多样性,以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组合课程模块。

首要的是从指导思想上摆正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训练以智力技能为主,以模仿性的操作技能为辅。不是实践课为理论课服务,而是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要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加强会计行业和学科的前瞻性研究。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突出强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其课程标准应按照会计岗位对会计技能的要求来编写。实践性教学在其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会计实践课应当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开端,即是一堂以提出问题为内容和任务的实践课,如可以将刚刚入学的学生带到会计工作现场(或会计模拟现场),让他们直接感受未来工作将面临的岗位和应掌握的技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着提出和发现会计岗位的种类和各个岗位的不同技能,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需要学什么,使这一堂实践课成为未来学习的总动员。以后的教学过程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去逐步掌握各个岗位的不同技能,而不是按照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去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实践课就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干,理论课的教学则以服务于技能学习的形式、以够用为标准来展开。

(三)创新课程结构

可采用彰显开放性与灵活性的模块设课的课程结构,构建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的、职业能力本位的“四大板块”课程体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进行课程分类。课程设置可分为四大板块:基本素质板块包括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现代技能课;职业能力板块是按照所需的主要职业技能设置专业主干课5-8门,并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选修课板块包括职业方向选择课和任意选修课;实训板块则包含专项训练与综合实训。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性教学方式

(一)实行开放的实践性教学

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开放性教学是相对封闭式的教学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让学生充当主角。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不对学生预先设置任何框框。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

会计核算软件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程序。会计核算软件有以下几大功能模块:

1、帐务处理模块。

帐务处理模块主要是以会计凭证为原始数据,按会计科目,统计指标体系对记帐凭证所载的经济内容,进行记录、分类、计算、加工、汇总,输出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日记帐及其他辅助帐簿、凭证和报表。

2、报表处理模块。

报表处理模块是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根据会计资料而编制会计报表,向公司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财务报告。会计报表按其汇编范围可分为个别报表、汇总报表以及合并报表。

3、固定资产核算模块。

固定资产核算模块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明细核算及管理。

4、工资核算模块。

工资核算模块以计提发放职工个人工资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职工工资,处理工资核算。

5、其他模块。

其他模块主要包括: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系统,应收应付款核算、销售核算和财务分析等等。根据行业的特点,又有:零售业进销存核算系统、批发业进销存核算系统等。根据管理的需要,又有:劳资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

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优势,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向企业全面仿真管理方向过渡。将电算化与手工账务处理做到无缝对接,做到手工账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的同步处理与相互检验,同时逐步做到会计核算软件由记账报账型转向管理型。

(三)采用岗位轮换教学

通过对不同岗位的轮换,增强同学对会计各岗位的清晰认识,使他们能真正了解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能独立做好会计各项工作。虽然在前期的会计课程教学中也有会计实践,但基本都是单项训练或综合岗位实训,同学们很难对其有一个岗位意识,不清楚各会计岗位工作职责和具体操作规程。我们可以在分岗位仿真实训的同时,让同学认真学习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认识岗位操作规范的要求。

三、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或参与会计核算,进行学科调研。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三)聘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和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担任会计实践课程教学。

(四)做好教师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一方面,让教师走进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工作,以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引进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四、完善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室

(一)对仿真企业财务会计实训室的构想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按宽口径、厚基础、综合适应能力强的原则构建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多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此为基本点,建设用以增强本校会计大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其他高职院校会计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有着积极指导和示范作用的校内外会计实习实训中心。

遵循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建设程序改建、新建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实现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体系完整、设备一流、技术先进、仿真度高,能发挥示范作用的省内一流的建设目标。校内仿真实训室开发与建设程序,如图1所示:

图1: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流程

(二)对仿真企业会计实习过程的设想

模拟实训室基本按照企业模式进行设计,尽量模仿企业财务部门的设置。

同时通过最后一学期的综合模拟实习和专业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促进应用技术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对理性与知识等目标的追求,同时又强调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验室现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基础实训教学平台;(2)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综合实训教学平台;(3)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多专业实训教学平台;(4)校外以轮岗、顶岗实习为目的的全真实训平台。

五、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拓宽学生企业实践途径

最后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派出指定指导老师,采用电话、网络、现场等方式指导学生,并与实习单位财务负责人保持常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开发,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合作对象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从事审计、会计服务的中介机构;其次,通过学校、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各方努力,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广开渠道,保障学生就业,以“就业+实习”模式实现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第三,鼓励学生主动创业,为后续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创造条件。第四,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8-201.

[3]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34.

[4]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舒文存(1971.04-),安徽霍山人,副教授,高级会计师,工商管理硕士(MBA),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安徽省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带头人,安徽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运作与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0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多模态的会计类实践课程体系》(项目编号:20101722 )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浅论归纳法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电气故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