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尝试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9-19 10:42:25

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尝试的一点思考

[摘 要] 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大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 培养兴趣

长期以来,普通中学的体育教学都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教师作为主导,往往“主”不了“导”;学生爱动,却常常不想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常的现象呢?实践认证,是体育课的教法有问题。它使教师和学生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的安排都是“蜻蜓点水”,各类各种项目面面俱到,点到为止。有的项目,如铅球铁饼,标枪,背越式跳高等竞技性太强,难度大,需专业化训练,且有安全隐患。作为普通中学的体育教师有能力,有水平教授此类科目的恐怕不在多数。而学生,则是对它望而生畏,畏而却步。还有的项目,如长跑,单调,枯燥,学生不仅没有兴趣,不少人甚至把它视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可为了达标率,教师不得不安排一次次的考试,一拨拨的补考,结果弄得师生都腻烦透了,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一上这类科目时,教师勉为其难,学生索然无味,被动,涣散,慵懒,全然没有青年人应该有的朝气。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早就说过:“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杨振宇博士也曾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座谈会上说过:“什么叫苦,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迫于压力又非做不可,才叫苦。”

如今,我们在高中部率先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摒弃了“蜻蜓点水”式的教法,实行学分制。除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田径)外,其余五个学期都安排选修课。学生可以在指定的若干项目中任选一项学习。体育教师亦按自己的专长对口安排课程。于是体育课堂便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们群情激昂,个个摩拳擦掌,人人跃跃欲试。男男女女齐参战,争先恐后运动忙。那景象呀,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决无夸张,十分贴切。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堂,场面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那是“兴趣”的问题。因为现在学生做的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从中亲身体会到了运动过程中的愉悦,即使累一点,苦一点,他们也会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贵在兴趣,兴趣生勤奋,勤奋出天才。”名噪一时威震世界乒坛的名将邓亚萍,论身体条件,她不算是打球的好材料。可她就是对乒乓球运动情有独钟,经过苦练,乒乓球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蝉联多届世界冠军,荣登世界乒坛皇后的宝座。我儿子的一个同学,是全班个头最矮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就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晚饭后散步时总会在学校的操场上见到他独自一人,对着升旗台的石壁不停地练球。我们不知走了多少圈,仍然见他一如既往地踢着,跑着,直到天黑看不清才离去。在别人看来,多枯燥,多无趣啊,可他就这

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小学毕业时,被省专业足球队选中。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圣人强调的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好学”“乐学”的轻松学习情境。因为愉悦欢快的心情能使学生减少疲劳,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以选修课为主的课程安排正是为学生创设了“好学”“乐学”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预备铃响后,学生们才三三两两,先先后后,慢吞吞地走向操场。现在是上一节下课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操场,等不及集合哨声响起,他们早把活动器材领到手里,时机一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各就各位了。如今学生是被动变主动,涣散变积极,慵懒变勤奋。操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稳固的成分。一个人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求知热情,而求知热情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情感动力。它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乐此不疲地学习。我们课改的初步实践,也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蜻蜓点水”式的普通体育课对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效果远不如专项(选修)课。合理安排体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不过选修课的开设,仅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要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目前体育课程仍是按照学校课表安排,在操场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体育课是限制在学校操场和四十五分钟内的封闭系统,这就在时间和空间上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当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还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早读,继而是上午四至五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还有二至三节晚自习,最早也得晚上八、九点钟才能放学。如果作业没做完,有的学生回到家里还得挑灯夜战,熬到十一、二点钟的也不是个别。除了初中一年级学生,其他年级学生连星期六也得集体补课。试想,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没有强健的身体如何承受得了!可是目前普通中学每周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有时组织了一点竞赛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并未统一组织安排规律的课外体育活动。仅靠两节体育课和一点竞赛活动,是没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的,更不用说提高体育能力了。因此进行课程改革还须在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将体育课这个封闭系统变成为开放系统,充分开发体育课程的资源,扩大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我以为,最捷径易行的办法,首先是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选择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的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再次,有条件的还可与社会的体育活动有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课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当然要做到这些,光靠体育教师手中的软件资源是不行的,更得依靠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提供教学必需的空间、时间、财力、物力、人力。没有这些必需的硬件资源,要培养和发展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就只是一纸空文,一句空话。

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尝试告诉我们,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实践还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激发和巩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体育课程改革的外因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们只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普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蔡建设《对体育兴趣培养的知识与思考》.

[2]《当代教学论坛》.

上一篇: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现状及改革探索 下一篇:使用网络多媒体胸腹部检查教学系统,创建新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