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时间:2022-09-21 12:45:41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摘 要: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素质,我们要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素质教育。只有赏识、没有惩戒是不完整的教育,最终也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才能使智力因素得到更好的发挥,两者相得益彰。我用两个等式来总结学生走向成功的途径: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60%的家庭教育+30%的学校教育+10%的成长环境=成才。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习惯大于智力;五年制小学0.5>4.5,四年制初中0.5>3.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5。

关键词:学科素质;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家庭教育

一、自己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1.素质教育

学生会跳舞、会唱歌、会弹琴,就是素质教育水平提高了吗?不完全是。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素质,不能把素质教育理解偏了,比如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数学学科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通过“知识思想、方法能力习惯素质”的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知识的学习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工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让他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智慧,现改为以启迪学生智慧来发现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应在课堂教学中去实验、完成。在新授课中,如何把新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让学生去探索?在创新课中,如何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具备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这些问题都直指学生素质的提高,都要在课堂中实践完成。也就是说,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内化为学科素质。

2.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赏识教育大为流行,响彻教育界。我认为只有赏识、没有惩戒是不完整的教育,最终也不是成功的教育。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只是爱,缺少的不只是赏识,还有惩戒。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是不对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能放大也不能缩小。

在某些错误意识泛滥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先继承,再创新,很多东西不能推倒重来,那样会吃苦头的。课改应是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良,而不是革命。如果接受一次培训就被洗脑一次,如此下去,岂不是失去自我了吗?应一分为二,客观分析,要有选择地吸收。任何人都不是神仙,都有缺点,我对学生经常说,我也有缺点,那些不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是哗众取宠;那些唯我独尊,以自己的教法为天下第一的人到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无论任何人应该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吸收他人的优点,如此才能走向成功。

3.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态度、自信心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加强的作用,较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使智商一般的学生进入优秀行列,而较差的非智力因素也会使智商较高的学生进入后进行列。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才能使智力因素得到更好的发挥,两者相得益彰。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比比皆是。所以说单凭智力是不行的。

二、影响学生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因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我用两个等式来总结学生走向成功的途径。

1. 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

对不同的人而言,两种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理论和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处于中等水平,智力过高和过低的人是极少的。我认为一个班级有5%的学生智力超常,有5%的学生怎么教也不会,中间的部分谁能胜出,就看谁的学习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好。因此,决定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非智力因素。有人调查过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情况,发现他们都具有很好的非智力因素:热爱自己的事业,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和很强的幽默感。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智力看作马车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那个驾驭马车的人。马车性能的好坏影响奔跑速度,但也要看驾车的人想不想跑,想往哪个方向跑,以及他驾车的技术如何――如果他不想跑,再好的马车也没有用;如果他的驾驭技术不好,马车会颠簸甚至倾覆;如果他驶错了方向,那么跑得越快就越糟糕!

近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逐渐告别了应试教育,转而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就渐渐凸显出来。未来的高考优胜者,在工作中的佼佼者,也许智力并不突出,但在人格修养、意志、独立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2. 60%的家庭教育+30%的学校教育+10%的成长环境=成才

(1)家长合格证书。现在家庭教育占的比例不是大小的问题,在部分家庭而是直接没有,是零。因此国家应对家长进行免费培训,发放家长合格证。教育者当前应尽量培训家长,让他们掌握育人的规律和方法。

(2)关于精力早晚付出的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除了管好孩子吃穿外,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付出,所以孩子进入初中后很快成为问题学生,出现了分化,这时候再付出其实已晚,甚至付出更多,也未必达到我们想要的理想效果。也就是说早晚得付出,晚付出不如早付出。

(3)关于养和育的思考。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付出远大于生育孩子的付出,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只是生养,其实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家长不能对孩子只是进行抚养,应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育人。

(4)关于起跑线问题。如果有起跑线的话,生在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不一样,注定了起跑线就不一样,因为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培养对应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没有做到。况且人生没有起跑线,只有终点线,就是起跑早了,也很容易被追赶上,因为后天培养等制约因素太多了。

(5)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家庭和学校应同时对孩子进行感恩、孝道、与人为善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6)关于人生规划问题。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规划、立志等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现在寒门难出贵子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通过班主任培训家长来改善现状。通过家长会或者其他方式先改变家长,进而改变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三个不等式

1.习惯大于智力

(1)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作用大于智力的作用,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什么决定细节呢?那就是习惯。因为习惯成自然,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成自然,在平时的行动中很自然地就流露出来,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就等于学生的人生成功了一大半。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课习惯、做作业的习惯、认真反思的习惯,还有正确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如果以上习惯没有养成,一味地强调学生刻苦学习,那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习这种行为没有变成学生的自发行为,学生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习,他们感觉是很苦的差事,这也是他们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把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始终。

(2)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育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做事认真、扎实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忽冷忽热,这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自然就爱学习,就愿意花时间去钻研,自己就没有了心理负担,因为负担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平时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算是做一道数学题或者背诵一篇较短的古诗他照样感觉是负担。一切有成就的事情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对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小学生由于自信心的缺乏,常常表现出退缩为难情绪,由于对真正的自信心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有过激行为,有时就是自负。这两种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阻碍自信心的增强。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要增强自信心,就必须正确认识自信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一个人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一旦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燃起智慧的火花,最终走向成功。

(5)加强学生性格的培养。一是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二是诚实、勤劳、开朗的性格;三是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四是要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担当的勇气,要敢于承担责任。

(6)树立远大志向,要有人生规划,并且不断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才能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放弃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只想为将来的工作、吃穿、生活方面去学习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只关注自己将来的生活怎么样,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事实证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奋斗目标,学生就没有进取精神,就会出现上课萎靡、虚度光阴等不良现象。

2.五年制小学0.5>4.5,四年制初中0.5>3.5

(1)重视起始阶段的作用。初一是学生分化最严重的时期。打个比方,这个时期相当于跑3000米,好的和差的开始套圈。在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过程中,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小学、初中第一学期这一黄金时段,升入初中后在小学还没有来得及养成的或者需要进一步巩固的好习惯,在这一学期要尽快养成和巩固。在学习方面,要具体到如何听课,分析解答问题时要多问为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吗?”“有更简便的方法吗?”就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作业方面,要书写认真、及时订正错误,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做事认真的态度。在行为习惯方面,要尽快形成自己的纪律观念,同学之间的交流语言要文明,要培养文明礼貌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帮助自身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不需要学生经常考100分,因为不知道这100分是家长用了多少时间给补回来的。而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做事认真的态度,就是非智力因素要占得分量重些。

(2)加强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它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强有力的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制订具体可行的易操作的制度以保障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一次作业不交或者迟交,卫生一次不打扫,同学之间用不文明的语言相互攻击等,核实后要扣本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分,也就是说加强过程的管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量化学生的行为,用外部力量强制的办法,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其中班干部要各司其职,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委员记录学习,纪律委员记录纪律加减分,这样就不会把工作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避免由于工作繁重而影响学习,其他同学也得到了锻炼。

(3)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掌握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重在交流式和探索式的学习。教师要创造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把注重结果的学习变为过程学习,要从根本上解决单一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当于重现当时的研究过程,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教师要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作能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要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能有收获。

(4)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式。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于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探究、归纳总结中,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在注重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目的是激发学生进取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教师主要是通过一些任务性的工作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加强自控能力,如坚持做错题整理,考试结束后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总结规律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素质教育进课堂落到实处。教师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佩服之心,才能自觉接受教师的管理。

(5)教师以身作则,将尊重学生落到实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关注细节。对学生尊重和对学生严格不矛盾,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教师。同时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有是非观,这样便于班级管理,学生也便于自我管理。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5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学生在学校里许多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有时不及在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效应,出现在家2天大于在校5天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不能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单一任务,因为教书和育人是重要的两个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不然社会上或者家庭中一些不良的因素会制约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有意识地拒绝和远离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洁身自好,注重自身修养。学生虽然不能选择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学生很多的缺点是家庭造成的,首先家长应该找自身的原因,不能只责怪孩子做得不好。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养。家长要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将一些家务分配给他,让他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家长在劳动的时候,要求其帮忙,让孩子体会家长劳动的辛苦。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正常的,帮他做的话,他应该心存感激,如果把顺序颠倒了,家庭教育就很危险了。

以上是我对非智力因素培养方法的粗浅梳理。教师要先育人后教书,或者边教书边育人,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完全融入教学中。由于学科的限制,以及学习知识的压力,不可能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是在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家校结合,缺一不可,要重视家庭教育。此外,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要让学习贯穿于学生生活之中,对学生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智慧的人才。

上一篇:是『申遗有问题 ?还是『体系太离谱 下一篇:预设?实施?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