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搬进课堂,把课堂搬进生活

时间:2022-09-21 12:22:26

把生活搬进课堂,把课堂搬进生活

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是学生学习掌握任何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基础。近二三十年来,脑科学专家对于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语言教学,早期接触丰富的语言环境能使儿童的语言快速地发展。这说明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大。为此,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听说训练。

我在二十多年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实践。

一、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中几种现象分析

1.内倾型学生易受冷落

心理学家荣格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日常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大多数教师由于课堂时间紧,或出于营造课堂气氛的原因,常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善于表达、伶牙俐齿的学生,而把沉默寡言、内倾型的孩子搁置一边。久而久之,内倾型学生就更加难于、羞于开口表达和交际,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性循环。

2.外倾型学生词不达意

外倾型学生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他们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这种学生由于性格阳光、开放,深受教师的欢迎。但是因一些外倾型学生喜欢活动,定不下心来思考、学习,所以掌握词汇的量和精准程度相对较弱,在口语表达中,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却千言万语常常化作几个单调的词汇,说得枯燥乏味。

3.宅家型学生缺少素材

前不久,我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课余生活调查,约有30%的学生80%以上的课余时间“宅”在家中,54%以上学生放学后、节假日的主要活动是学文艺技能、做课外习题、看电视、玩电脑。宅家型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影、电视、电脑,活动范围常限于小区,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家,以及熟悉的几个景区;活动内容简单、重复。他们在自然状态中获得的认知非常有限,因而口语表达缺少必要的素材,头脑中储存的、用于表述的鲜活事例寥寥无几。

4.散养型学生词汇不足

相对宅家型学生,还有26%的学生属于轻松、快乐的散养型。由于父母教育观念崇尚自然、自由,或者忙于工作、事业,无法看管孩子,使得孩子们课余时间不必全部放在课外学习上,有机会跟周围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自由活动,他们的生活较为丰富,经历的有趣的事情不少。但是学习时间相对少,使这些学生用于口语表达的词汇相对不足,语序凌乱、词不达意,语言逻辑性不够,普通话的发音不准。

综上所述几种典型类型,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个性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使得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废和脱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促进生活和课堂、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全方位互通,把生活搬进课堂,把课堂搬进生活

二、让生活和课堂、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全方位互通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应该说,口语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要让生活和课堂、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全方位互通,使广阔天地成为学生交流、交际的场所。

1.发挥想象力,把生活搬进课堂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他熟悉的生活圈。在这个生活圈中,由于生活需求的“逼迫”,不论是内倾型、外倾性还是宅家型、散养型的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要开口,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制造”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面对熟悉的家庭成员,讲出自己熟悉的生活语言,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生活语言的质量。

教学《学会待客》《学会做客》这两课时,老师可以在教室里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交际情境,特意摆放道具实物,如课桌上铺设桌布,摆放各种水果、热水瓶、茶杯等,让学生在设置的“客厅”里,先观摩师生的表演,真实感受到了接待客人、招待客人的全过程。观看时,学生随老师和同学表演的进展,情绪变得十分激动,提高了参与的意识。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实物展现,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状态,最想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创造性练习,收到了特别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学生是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而产生情绪变化的。如果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生活情境,学生就能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口语交际训练中。

2.提升活跃度,把课堂搬进生活

每个学生对自然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一走出课堂,很多学生都会不由得深吸一口气,脸上的表情也会轻松、愉悦起来。一些原本沉默的学生话也会多起来,人际交往自然产生。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课堂并非学生发展语言的唯一场所,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的活跃度,善于把课堂移出室外、搬进生活,学生们会像出笼的小鸟一样,畅游天地,把自己亲眼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一吐为快,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兴趣,使口语交际能力在观察体验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如在准备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校园的色彩》时,正值中秋节前后,校园里秋色渐浓,盛开,五颜六色。橙黄色的橘子在林中若隐若现。观察是说话的第一要素。我让学生在课前按一定的顺序去寻找校园的色彩:校园里什么地方的颜色最美,找找秋天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看看植物有哪些颜色,闻闻橘子和的味道。学生在校园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就在校园的大课堂里,学生们叙述着自己观察、感受到的校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无形中锻炼了口才。

3.加强灵活性,让家长充当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和父母其实是天然相通相融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要偏废了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师的作用,要利用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感觉最亲近、最爱戴、最自然的优势,灵活地开展口语训练。

在学习《小当家》一课时,老师鼓励学生深入家庭,细心观察父母、家人一天的辛勤劳作,向长辈学习缝纽扣、叠被子、洗红领巾、包馄饨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与父母合作完成某项劳动。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老师预先在课堂里提供的语序,如“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向家长讲述这些技能的操作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听取家长的“夸奖性”评价,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指导,逐步使学生树立“开口就是练说”的观念,在实践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人际沟通,学会与人合作。

4.推进常态化,让学生走进课本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然表达,是口语交际教学需要突破的“最后100米”瓶颈。许多学生在家、在校园、在游乐场与父母、与小伙伴都能畅抒己见,而当一个人站在鸦雀无声的课堂上,就会感到“压力山大”而三缄其口。这其实是因所有人都会出现的自信心不足造成的。学生越想说得最好,却越是难以说好,于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了怀疑,接着就自暴自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课堂口语训练常态化、自然化、轻松化、娱乐化,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参与面广、娱乐感强的课本剧排演活动。

比如教学《狐假虎威》这课时的课本剧表演,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绘画茂密的森林,营造一个神秘紧张的环境气氛。先让学生们围坐成四人小组,各自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头饰:狐狸、老虎、小动物们。在这样自由轻松的情景中,每个学生选取的是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每个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可以畅所欲言。其次,老师作为倾听者,加入学生们的交流中,随时点拨、启发、引导、鼓励。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做好准备之后,让学生走出四人小组,到讲台前来再现情景。学生们是有备而来的,言语的表达有了课文作为载体,加上学生放松心情的自由发挥,较大地克服了无话可说的紧张感。课本剧的表演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三、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使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全方位互通式口语交际训练的初衷就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活泼、愉悦的交际环境,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一是要用宽容的眼光看学生。当低年级学生在口语表达上表现困难时,老师应从细处着眼,探究其原因,排除影响学生口语交际的各种障碍,鼓励学生去尝试。

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努力去发现他们在口语交际时的闪光点,多用赏识的评语唤起学生们的自信。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努力去寻找每个学生的发展起始区。在口语表达时,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层面上有所提高,教师就不要吝惜鼓励的话语。

三是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学生。尽量从学生们的表现中找到他们的优点。学生的语文知识、口语交际技能技巧,有待于老师一步一步地点拨,但表达的自信心却容不得教师偶尔一次的贬低、打击。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交际情境。有了语言表达的兴趣,有了敢说的自信心,学生的语言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上一篇:“练”而不“习”,事倍功半 下一篇:让教的“有为”向学的“有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