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系统的“超结构”与商务英语教学

时间:2022-09-20 10:23:38

语言系统的“超结构”与商务英语教学

[摘要] 现代化商场要求大批具有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商务知识的全面型人才,本文拟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的语言系统的“超结构”理论阐述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及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语言系统的“超结构” 跨文化交际意识 商务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的目标或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在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颇具争论的话题。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底层结构”(Substructure),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摘自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145页)商场现代化意味着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如今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在与商务英语打交道,可见商务英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将使计算机运用、商务英语及经贸知识结合在一起,商务英语的概念与内涵将进一步拓宽,如何快速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是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方向随即摆在我们面前,既要重视英语和商务知识,也要更加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经济大潮和高科技是世界各国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虽然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其意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它是由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人类活动的时空伸延或时空压缩,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经济全球化是与文化上的多样性并存的。著名的学者McLu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当今世界越来越普遍的跨文化交往的现实,促成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的提出,文化是流动的,在动态中才能生存,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所以文化的天性就是流动,不流动,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历史的经验表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才可以取长补短,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必然会更加扩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发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交流,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中国未来能否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课题。

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因

在文化生活中,指导行为活动的,首先是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主导性因素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西文化冲突上,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价值观的差别。它们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不同,这表现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冲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体系,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均十分明显。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如群己关系的定位。孔子思想的基本框架是大一统的集体主义原则,维护统一体和谐与安宁的核心因素就是体现在血缘和宗法关系中的“仁”。“仁”在群已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用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方式来维护群体的统一。因此,在孔子那里,他所注重的人是集体主义的人,而不是个人主义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三,一是长于辩证思维,即注重整体和归纳;二是推崇超思辨的直觉,体现在表述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暗示性;三是侧重于内在情感性,忽视客观理性。传统文化显然始终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情感和意志,而未能发展出西方式的理性主义。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因此,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辩。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

在以日本和西方为例。以国家为背景探讨解决问题或做此决策的方式就意味着研究许多复杂的文化因素。它意味着试图评估这些因素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也意味着把握日前正在发生的变化。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特征是,它们以某种方式影响首决策或者取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在日本,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任何谈判都体现着“你对你”的方式,这与西方“我对你”的方式截然不同。差别在于:在“我对你”的方式中,双方都坦率地从自已的观点出发提出主张――他们说出自已想要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西方人十分善于应付对峙局面。日本人所采用的“你对你”的方式则建立在各方――自然而然地并常常是下意识地力图理解对方观点的基础之上。因此,会晤双方共同努力减少对峙,谋求和谐。第二个特点的基础是 “一致共识”及“由下而上”。在日本,更多的是对各阶层所有人员的想法和意见都予以认真考虑。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均是如此。西方式的决策多半源自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不征求中层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意见; 而在日本,最底层的人员也能提出想法,然后通过组织上传,对最后的决策产生影响。此谓“由下而上”日本特有的交流方式也与西方的不同。即使生意没做成,日本商人也力求和睦相处,愿花费必要的时间来确立“你对你”的交流方式,仅仅间接而巧妙地交换个人意见。这就产生了对时间的不同见解。在日本,有始有终的工作比西方人对工作采取最后期限的态度更受推崇。由于这种重点的不同,日本人不仅在生产上讲求有始有终,而且开会也讲求有始有终。闲此,美国人对许多日本公司繁多的会议感到厌烦。但美国人总是急于做出具体决策,而日本人却试着制定一个大方向。另一方面,一己签署了某个协议,却常常是日本人惊讶于西方人履行协议时的拖咨。日本人热情十足地往前走,而西方人因需要时间做详细计划,则可能落后。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颇多,才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因。本来属于两大对立阵营的文化隔膜,在一个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世界新体制要求下,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正在慢慢消失。全球化时代,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我们看到中西文化存在着的差异和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拓展对话、沟通的渠道,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培植和发展本土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系统的“超结构”体系

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Paulston(1992)说,一个人要成为双语的(bilingal)就比成为双文化的(bicultural)容易得多。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自上世纪后半叶诞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商务工作者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地位也逐渐超过科技英语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特别是同英语语言文学领域相比,还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现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我们要渗透商务文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忌把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上,教学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商务英语应是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商务知识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于世界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宗教和神话渊源等诸多层面,一直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选题,也是外语和外语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语境、随语随文具体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文化信息,既能拓展不同领域里的文化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进一步增进对异域文化的敏锐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举商业活动中的广告业为例,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华文广告在传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要牢记跨文化广告的一些基本策略: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及风俗习惯;适合当地价值观念;规避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用语习惯适用原则;适应文化教育程度;适应当地政策法规;文化优势融合原则;核心定位标准化与相关要素当地化结合;适应全球性趋势,引领消费观念。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时作为参考因素。如语言文化因素,即言语交际行为,包括称谓、问候、致谢、赞辞和禁忌等;非语言文化因素,即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势体距、声音暗示、穿着打扮、时空利用、触摸行为,以及不带表情的表情和没有动作的动作等。这两者一方面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和民族特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交际习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重视面“面子“或者说 “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或者说“体面”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总之,Lyons的语言系统的“超结构”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化差异是语言固有的特质。语言、文化和专业知识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广大的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导入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异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成为高素质的既能熟练地操作商务规则、又能自如地运用语言及文化的外经贸复合型人才,成为现代化商场的领军人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经济转型期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面向产品创新的顾客知识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