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0 10:17:58

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 要:由于社会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以及艺术类毕业生自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综合就业力和就业心理等多层因素的制约,造成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难。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主客观因素分析着手,提出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几项措施,以消除就业障碍,实现艺术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价值取向;就业能力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和艺术类大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特殊就业群体,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题,为艺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保障,也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高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客观社会层面和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1.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首先,由于高校一味的盲目扩招,缺乏σ帐趵嗳瞬啪鸵凳谐〉睦硇苑治觯和对专业市场发展的调查研究,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规划不合理,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相对狭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失衡,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再者,人才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招聘要求相对苛刻,因此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待业期较长,压力不断增大。其次,来自家庭的无形压力,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总体来看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仍有就业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向价值取向问题。当今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以兴趣导向为主,更加注重自我意愿,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尊重自我意愿、个体意识,社会意识较为淡薄,当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时,个人价值取向高于社会取向。

第二,在思想观念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思想守旧,一味追求“好工作,稳定感”,存在“等、靠、守”的思想。首先,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愿跨行就业;过分追求稳定,从而限制其就业选择。其次,大多毕业生择业时存在较强的地域意识。再者,大多毕业生不愿主动出击,再择业行为上积极主动性差,一切靠“等”。种种这些说明艺术类毕业生择业时,创新和创造理念较弱,容易在就业时限制自身发展。

第三,在艺术类毕业的就业能力方面,其就业综合能力不足。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特点,使他们偏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对自身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积累,自身内在素质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水平较低。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识知的偏差,专业定位和职业定位模糊,分析判断失误,对自身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上都略显不足,同样造成了其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市场调研,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一,艺术类院校应加强宏观调控,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评估。扎实做好市场需求的跟踪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制定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招生,达到人才的供需平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在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培养和办学模式。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加社会实践的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第二,应当消除人才市场和招聘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偏见认识,客观评价、公平录用求职的艺术类毕业生。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家长应当抛掉旧思想、旧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帮助其制定正确的职业目标,为其创造和谐的择业氛围。

2.加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艺术类毕业生自我意识鲜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造成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价值观偏离。对此,应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调整就业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有效调节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间的平衡。再者,应打破“等、靠、守”的思想,树立“闯、改、创”的新思想,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面临就业压力,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选择跨行、跨专业就业;要勇于突破自我,改变传统就业方式,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实现顺利就业;并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业意愿,鼓励并支持毕业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3.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对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以调整,在保证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开设丰富的人文科学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水平。其次,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性竞赛活动,以及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理念,加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再者,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就业主体意识,帮助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早明确就业方向。

三、结语

艺术类毕业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自身艺术和专业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性特征。针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形成社会合力,在其价值取向、思想教育、就业能力和就业指导中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成长、成才,并成功开启职场生涯。

参考文献:

[1]兰倩.高校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2]李佩芸,李弘阳,何婧文,贾磊.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百花园地,2012.9.

[3]董华明.河南省艺术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成因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1,4(2).

[4]董艺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引导研究[J].学术论坛,2014,10.

[5]闫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19).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现实性研究 下一篇: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