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注重科学精神

时间:2022-09-20 10:00:19

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注重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03-02

刚听了一节公开课,在评课时我问了上课教师几个问题:1.当导入新课时,你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是如何考虑的?2.当学生问了很多问题时,你从中了解了什么?3当学生提了问题后,你让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这是因为你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了什么而采取的措施,还是你遵循了什么学习的规律而这样要求学生的?4.如果你是从学生的提问题发现了什么,那请你谈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是遵循了什么规律请告诉我们你遵循了什么规律。他无法很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有说他也没有想好。

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课堂教学设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很多老师也会说:“我们也是这么上的呀,我看到很多人也是这样上的呀。”这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我们进行的是我们自己经验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种现象呢?

从休谟那里可以看到我们设计的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正是科学精神得不到关注的标志。

首先我们从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中有关于“因果问题”的研究中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休谟认为这是一种“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特级教师陈金才上的《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1.师:认识我吗?听了刚才的介绍,我想考考大家听话是否很认真。

2.学生回答:你是特级教师;你叫陈金才……

3.出示教师名片,阅读两分钟,学生补充发言。

4.刚才同学们把听到的信息告诉我了,看到的信息也传递给我了,能不能透过这些信息发现些什么?

5.学生回答:你有电脑;特级教师上课很厉害;你很谦虚,名片中名字写得很大,校长、特级教师等字写得很小;很有才华,名字中有个“才”字;喜欢白色和蓝色。

6.教师总结:看名片,就是一种阅读。(板书:阅读)你们刚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读懂了字面上的信息;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书:字面、字里)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读懂字里的意思。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交流: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4.教师提问:这节课该怎么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5.学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诗人感情(师:也算理解);读好(师:而且这个读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诗句意思联起来想(师:这是理解方法);读懂;会用。(板书:读好、理解)

……

我们来看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因果关系:因为陈金才老师对同学们都不熟悉所以就利用课前交流来摸清学生的情况;因为陈金才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听课还没有进入状态所以通过看名片教育学生如何读书;因为通过让学生看名片使学生明白了如何读书所以进入了课文学习;因为揭示了题目所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相关信息;因为了解了课文题目相关信息学生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所以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不断交替的过程。这当然是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前面一步永远为后面一步服务,整个的教学流程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剃刀定律”告诉我们如何选择。而科学地选择是语文教学中一直模糊的概念。

中世纪英国哲学家奥卡姆威廉曾经写下一句被称为奥卡姆剃刀的简短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有一种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

这位优秀教师在开始课堂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许多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完全有比“根据课文题目提问”更直接更简单的方法。这就相当于“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只是在这儿还远远不止“两个理论”。当我们选择某一个方法时是否考虑到奥卡姆剃刀定律,而选择最简单的那一个?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在考虑的不是奥卡姆剃刀定律,而是在思考:别人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更加新奇;这样做听课的教师会感到我的特色;这样做学生会感到与众不同……

在薛法根的课中,我们总是能领略到他对奥卡姆剃发定律的理解。如他在《军神》这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在与学生课前谈话后他问学生:神仙是什么呀?

生:在我心目中神仙的样子很高大,很威武。

师:描述一下这个高大威武的形象。

生:我觉得神仙的胡子会很长很长,需要卷起来才不会拖到地

……

生:我认为神仙他长生不老。

师:死不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想做神仙。神仙和我们凡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取名也是一个神,这个神很特别,是什么神呀。(板书:军神)

(评析:这儿从“神”的形象到“军神”的揭示,目标明确过程直接。没有故弄玄虚,教师引导也干脆利落。)

生:军神。

师:一起念一遍。

生:(齐声)军神。

师:大声地,齐声念。

生:(一齐高声地)军神。

师:课文中这个军神,叫什么名字?

生:课文中的军神叫。

师:你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个名字的印象特别深。

(评析: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了解清楚,直接点明“已经预习”引出人物)

生:军神是。

师:对,他的名字叫(板书:),念一下这个名字。

生:(齐高声)。

师:和你我一样,都是平凡的人(板书:凡人),他是人有血有肉,他不会长生不老,那他怎么会成为军神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这遍课文,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的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划下来,好吗?好,看看谁读得认真,谁声音响亮,开始。

(评析:教师概括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冲突“作为人怎么会成为军神?”,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过程表述清楚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薛老师直接从“神”谈起让学生对“神”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一设计是为理解“军神”这个词服务。然后揭题,提出为什么会成为“军神”这个问题,直入主题。最后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过程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拐弯抹角。在形式上、结构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简洁明了。他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读了课文题目之后进行质疑,当然他没有这么做。原因就在于这两种方法他使用的这一种更直接、目标更明确。很多人听了薛老师的课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觉,就是结构简单、环节朴实、语言精练。可是谁又明白他是真正做到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薛老师作为一个特级教师,在众多的方法方式内仍然选择一条直捷的朴实之路,不正是他内心深处有一条奥卡姆的剃刀定律吗?

总之,无论是休谟对因果关系的阐述,还是奥卡姆剃刀理论,它们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课堂教学不是一个仅仅只有人文精神的活动它同样也缺少不了科学精神。缺少的科学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一个供人欣赏的花瓶。而当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已经错误的时候,我们还怎么能去奢望获得什么好的结果呢?就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科学精神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方舟子: 《什么是科学精神》 出版社《中国青年报》

[2]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

[3]奥卡姆: 《奥卡姆剃刀定律》

上一篇: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探索 下一篇:关于专业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