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9-20 09:10:11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330-01

摘要:数学是人类数形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 掌握各学段数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探究,着眼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数学 课改 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联系密切生活,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一些教学问题初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关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现行教材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把握小学数学教革重点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兴趣。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时,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

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综合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避免传统的教师单纯教、学生机械接受的宣讲式学习窘况。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 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传统教学只会让学生用现成材料思考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而新课程,明确数学是学生生活实践活动,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和合作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因此,老师应转变单一的“甄别”和“选拔”手段,构建自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评价。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2005.

[2]邢宝志.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J]教改研究2009.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中学英语教育 下一篇:小学数学二位数乘法计算速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