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09-20 08:18:49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树立学生主体的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本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 《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内容,而是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广西民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内容,再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精彩。然后评选出的几个故事由学生为《山歌好比春江水》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 《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那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另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三、营造创新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创新环境——“创造教育”环境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有利于学生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四、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目前中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如乐器考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乐器进行演奏,然后对照评分标准,先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分数。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因此这种考试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别人演奏,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六、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出现深浅不同的情况;各人主、客观因素有别,导致音乐欣赏呈现千差万别的过程和效果。当我们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形态,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就与作品所诉述的情感发生共鸣,于是从领略形式美而逐渐深入内层,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身投入了欣赏过程中的“创作”,在物我交融中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己,并且向更高的境界超越。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