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0 07:00:17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提倡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变成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操作极强的科学,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培养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我立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尝试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改进实验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几个方面组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对学生来说,探究的兴趣可使他们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验探究活动。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科学素养比教会他们懂得某些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有趣情境,采用多样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我做了下面一个有趣的燃磷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一个大口玻璃瓶里,先放上一块白磷,再把瓶口塞紧。然后,在火上稍微烧烤一下,瓶内白磷便剧烈燃烧起来。同时生成大量白烟,它就是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在这个实验中,白磷没有经过点火,只是稍微烘烤就会自己燃烧起来的现象就会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再引导他们探究当玻璃瓶冷却后,把它倒放进水中,并在水面下拨开塞子。这时,水便自动进入瓶中,直到占据瓶内体积的五分之一为止,这部分体积,就是原来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这些新奇独特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2.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计划步骤越周详,科学探究效果就越好。因此,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明确的计划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于与计划有关的事物上,使用自己的感官认真地进行探究。例如,教师在演示镁带燃烧这个实验时,要使学生首先明确应注意科学探究有无新的物质生成以及反应物前后的颜色、状态,从而引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如果没有这个目的,学生就会被那耀眼夺目的炽烈白光吸引住了,大家都陶醉在“看热闹”中,只是注意了感兴趣的东西,而忽略了主要的东西,达不到科学探究的效果。还有,教师应注意防止学生盲目的科学探究。这样,才能在系统探究中进行层次清晰的科学探究,而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一般是按照反应“前、中、后”的顺序,有计划地进行探究。例如,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应首先仔细观察反应前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性状,然后进行加热,这时集中注意力观察反应物受热发红,甚至爆发火花,接着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到集气瓶和导管口中,观察气泡逸出水面,集气瓶的水位下降,沿着这条路线,层次清晰,然后进行现象汇总。这样就可以获得全面感性的材料。

3.改进实验,培养学生深刻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仍有些演示实验是受传统的实验方法的影响,致使有的演示实验装置复杂、条件难控制、药品使用不当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等。因此,教学中如能将教材中存在上述问题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必然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进而起到培养学生深刻探究能力的作用。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7页2~5所示的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两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 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 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③ 第三组同学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经过这样探究与思考得出的知识会更加深刻、更加牢固。

4.贴近生活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除了课堂探究实验,教师还应该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事例,扩大学生的科学探究范围。如运用除去金属锈蚀和防锈的方法,布置学生探究家里的金属用具,如铜、银、铁等物品的锈蚀情况,并采用防锈措施等。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现象,更重要的是将所探究到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必须在探究前或探究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激发他们努力地去解决问题,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我在演示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时,先提问100毫升的酒精混合在100毫升水里,总体积是多少。学生都会说是200毫升。我大声否定:“你们的回答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100毫升的水中加入100毫升酒精的总体积究竟是多少,学生仔细地观察混合物后的刻度是少于200毫升。学生就会抓住为什么少于200毫升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研究与学习,最终得出分子的概念,也了解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等这些感性知识,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科学的探究能力。

总之,这样日积月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必然能使学生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贺州市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542800)

上一篇:“121”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家访工作的意义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