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向标”

时间:2022-09-20 04:54:34

阅读“方向标”

一篇好文章从哪里开始读起?一堂好的阅读课在哪里彰显精彩?

记得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上《谏太宗十思疏》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朗读这篇课文时的感情究竟应“刚”还是“柔”?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便开始探究魏征进谏的背景、进谏时的心情、进谏“十思”的内容,整堂课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袁卫星老师在设计教学《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时,有这样一串问题:祖国曾经是怎样的模样?祖国当下是怎样的模样?在这些意象里深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是怎样的我?你是怎样的呢?你和我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参与这样的阅读过程如穿行林间,清新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篇好文章,就是要从那个能牵动全身的问题读起;一堂好课的精彩正是从那些能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中彰显。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这些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启发学生追本溯源,深入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问题的作用就是要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的那样: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二、怎样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一)以“文本”为原则,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说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领航人,那么教师所设计的主问题则是这艘航船上的指南针,它的指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教师设计主问题必须紧紧抓住文本,做到切入点准确,难易度恰当,可探究性强。究竟从哪里切入,可视具体文本而定。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可以从标题切入,提出“是眼泪换水还是水换眼泪?”的问题;比如《社戏》里有这么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的重要语句设计问题:小说中写的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让作者真正回味的是什么呢?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一直探究到文本的深处;比如胡适的《母亲》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提出主问题,“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那么,“母亲究竟在做人的方面给了我哪些教育呢?”纲领一出,珍珠串立刻显现出它的晶莹光芒。比如《祝福》的题目与所写的故事虽然是相关的,但两者所营造的感情氛围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小说的主旨出发,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祥林嫂是如何在鲁镇的祝福声中走向死亡的?这些问题紧扣文本,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虽然不求一步到位,但必须让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出言内之意,品味出言外之音。

(二)以“生本”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设计主问题要充分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探究,自觉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主问题的设计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文本,了解课堂,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引领学生探求知识。主问题虽然体现的是教师的设计思路,但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成为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全程全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在体验中接受熏陶与感染,在交流与碰撞中擦亮智慧的火花,得到智慧的启迪。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感情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提升情感体验,调节意志,张扬个性,呼唤灵魂,塑造人格。比如《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读起来似乎有些困难,不知道这些冷峻语言下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到底蕴含了什么。学生不明白,是因为他们没能主动接近文本、深入文本,如果设计这样一串问题:作者为什么怀疑自己的过去?作者的今生今世有哪些证据?证据的消逝意味着什么?文本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你用什么来证明你的今生今世?第一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问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第三问交流合作,深入探究,擦出思维火花;第四问领会主旨,引发心灵的震荡;第五问主动反思,积极进取,规划今生今世。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悟,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开,学生一旦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理解,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通过主问题激发阅读兴趣,牵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深刻理解,从而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和能力;以主问题为探究重点,深入研讨课文,以生动活泼的对话方式,搭建宽容和谐的交流平台,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达成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以“问题”为抓手,从解决“问题”走向“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探究与理解的层面,而应该把目标投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成功的主问题,必须是能够引发学生疑问的问题;一个成功的课堂,必须是在预设基础上有所生成的课堂,否则只能是死水一潭。比如黄厚江老师的关于“刚柔”的问题,就是一个容易让学生生成问题的问题:读“刚”了会不会招来杀生之祸?他怕不怕死?“十思”究竟体现了他怎么样的愿望与心情?……学生有问题提,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说明他们有所思考,并且思考得有所得了,这就是一大成功。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主问题就是要有这样的“引爆效应”和“牵引效果”。记得教《兰亭集序》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感慨“岂不痛哉?”这个问题不难,在文本里能找到,但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便产生了疑惑:这句话是庄子引孔子的话,他们俩的思想本来就不同,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本中的意思。这才是我想要的,这一问题果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学生们突然觉得迷糊起来,三个人的思想怎么统一起来的呢?于是顺藤摸瓜,借助注解与资料,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庄子借孔子之口赞美一种理想人格,而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感慨人生最大的变化给人造成的最大的痛:生命从有到无,终不免一死。继而学生们进一步质疑:痛与悲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感慨与一般人的感慨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比较、探究得出结论:王羲之希望追求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即使生命短暂也要让它永恒;正是因为对生命意义和乐趣的执着追求以及无限留恋,越执着,也就越真切地感受到死之将至,乐之难留,“悲”从中来;这“悲”,正体现了作者对生的执着与热爱。这些后续问题完全是在主问题的疑问空间里自然生成的,看似水到渠成,其实是教师预设主问题时预留“空白”,但这些“空白”所留下的问题必须由学生来自动生成。在主问题中“留白”,留下空间让学生去追问,让他们在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的对话中不断深入,不断提高,这就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机智所在;在现有的理解中质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与前人对话,与大家对话,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才是由有效课堂走向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究竟什么样的问题能成为激浪的主问题,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理解的问题,它更关涉到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关涉到设计主体与学习主体的持续发展问题,关涉到教育的长效机制问题。教师在设计阅读主问题时必须以文本为基点,以课堂的和谐有效为方向,以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提出一个或一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启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可挖掘的、有层次的、有创新潜力的问题,让它们真正发挥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威力。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上一篇:再说审题的“三重门” 下一篇:安徽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高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