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时间:2022-09-20 03:21:40

浅谈提高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壁薄、弹性差及多次穿刺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总结几点成功的静脉穿刺方法: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选择5.5号头皮针进行手背静脉穿刺,从而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根据老年患者手背静脉血管的特点、位置及病情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妥善固定及正确的拔针方法。

【关键词】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02-01

在护理工作中,手背静脉穿刺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是病人最易接受的穿刺部位,具有暴露部位最少,活动限制最小,浅静脉最丰富等优点。老年人的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剖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特点是血管壁薄、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弛。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巧,总结报告如下。

1 穿刺前的注意事项

1.1 静脉穿刺钱应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性格上存在孤独、自闭等心理特点,住院后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成功穿刺的基础。护士要多与老年患者沟通、交流,取得病人的合作,消除病人的紧张感,增加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度,使血管紧张度降低,保障穿刺的成功。

1.2 操作者要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研究证明,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1.3 选择5.5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用5.5号头皮针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更轻巧灵活,能够较好地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不易穿透血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特别是选择细小血管给患者输液时效果更显著。而且5.5号头皮针教7号头皮针进针时疼痛轻,针眼愈合快,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患者减轻疼痛的愿望,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用5.5号头皮针进行静脉输液仅可满足一般输液要求,在急救输注时仍选用7号头皮针。

2 绷扎止血带的时间和位置

静脉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扎止血带40-120S为静脉穿刺最佳时间。对血容量不足及末梢静脉充盈度较差的病人,适当延长扎止血带的时间,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止血带的绷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10-15cm为佳,保持松紧适宜。

3 手背静脉网非握拳式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病人手背自然放松,护士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拳状,可充分暴露血管,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 根据血管走向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

4.1 对于手指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手放松,不要紧握,协助绷紧关节处皮肤,进针角度要小,进针要浅,速度要慢,见回血后不要再进针,因血管脆短,如再进针后多数情况下会穿透血管壁。

4.2 对于手背细短血管应首先估计一下从血管后方远处进针,而进针后针头刚好进到血管粗直安全的部位为宜,一般多从血管粗直后方1-2cm处进针,使针头进入皮肤约1-2cm再进入血管内,刚进针时角度要大、速度要快,以减轻患者疼痛,进血管后要慢,固定牢固。

5 根据生理特点选择适宜的穿刺法

5.1 对于老年消瘦者,手背皮肤薄而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穿刺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 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

5.2 对于肥胖型老年患者,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示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

5.3 对于水肿型病人,可用两条止血带捆扎病人肢体,上下相距15cm,肢体远端一条最好选较宽的止血带,捆扎在病人的肘部或腕部,1 min后松开下面一条,这时即可看到静脉。

6 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的技巧

静脉穿刺的固定方法是输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cm~9.0cm、0.8cm~1.0cm为宜,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

7 正确的拔针方法

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 min~5 min。

上一篇:乳腺癌超声诊断探析 下一篇:静脉留置针封管液选择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