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时间:2022-09-20 03:13:35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一年级时就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概括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将之贯穿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观察、抽象、比较、推理、概括等能力。

一、“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做”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的概念上以及理解首尾相连,同时为下面的实验扫除技术障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自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围”三角形,探究三边关系

这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重难点之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通过正反例的对比发现规律,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载体,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小学)

上一篇:也谈教师的“下水”作文 下一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