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0 10:58:19

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现今城市规划研究日趋完善,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现在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现状,对现今研究现状存在的部分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发展回顾 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1950年代,至今经过了6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前30年,如大家所知,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苏联和中国在那个时期的规划设计确实就是一个“设计”,城市规划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就是做好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后30年里,我们在规划理论上或者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上,比较多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我们引进的理论虽然很多,但联系中国实际的研究还是很欠缺。

但总体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研究上还是有成就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和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一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不同,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办法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例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编制程序与方法,我们有自己法定的《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编制程序。我国的城市规划重视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市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当前对城市科学的研究不可低估,它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管理、区域等方方面面。

此外,我国有自己的城市科学研究会,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很多研究是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进行的,涉及大量最真实、最前沿的中国城市问题。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了《人居科学发展导论》。他把建筑和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综合了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当然,人居环境理论怎么更好地和我们的规划实践结合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大问题。

2城镇规划的现状

全国城镇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设计到综合规划,从孤立城镇到区域整体系统的过程,并进行了多次修编;同时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管理逐步法制化,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市民的居住水平、生活服务配套、文化教育体育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至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30.4%,城市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仅用全国土地的3%创造了70%以上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80%以上的国家财政收人;相应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20年来经历了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过程,全国目前已约有13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以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为生长点,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完整体系,迈向一级学科。

3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1理论缺乏本土化,忽视城市发展阶段

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建立虚假前提、脱离国情,忽视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混淆了现在和将来的时态。考察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每一个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提出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绝非数理式的纯理论可以脱离社会历史自成系统运行。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提是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这种预设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绝不能作为发展规律简单地应用于实践。例如我国城市化阶段论的研究,逆城市化新城建设等的提出就为贪大求洋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又如,战略规划在中国到底如何编制和规范还刚刚起步,认为应学国外取代总体规划的呼声就不断还有规划年不落后建成国际化都市等等的提法。

3.2城市规划过多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规划理论的阐述中出现部分学者仅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并将其应用到从新区建设、新城建设到风景区开发的广泛领域。在住宅建设领域更是出现仅以市场效益为导向的模式,名城保护、遗产申报也成为一项商业行为,并被不恰当地冠以“城市经营”的帽子,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新右翼理论,也让我们想起在市场环境下“凯恩斯主义”和经济界经常谈论的“市场失效”等问题,其实即使是新右翼的代表弗里德曼也还是将规划定义为是理性的、社会决策的艺术。显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规划领域,仅以市场这个变量为参照是不可取的。

3.3理论实践失效

近年来,规划失效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相关的学术刊物上。所谓规划失效是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的引导和调控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导致规划失效的原因很多,表现在规划理论、方法、过程、实施等方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城市规划行为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虽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始终困扰着规划行业的发展与完善,并严重制约着规划有效性的提高。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

由于城市规划是一门游走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因此,其理论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新的理论一旦产生旧的理论就被淘汰,而更多的是具有社会科学理论的特性,即多种表述同时存在。所以,其理论系统是不同理论、不同程度的叠加,并在具体的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理性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规划实践中仍有其合理的一面,用“过时”去评价并不准确,当然也要避免走向工具理性主义。中国二十多年的规划实践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已有学者提出了“科学理性”与制度安排的关系,以及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观点。下面分别从两个层面对中国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建设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从认识层面来讲,要从理论上突破城市规划的研究传统,实现理论研究战略的转移。这就要求必须更新对城市规划本体的认识,即从假定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明确的主客体区分,转向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主客互动的关系,承认城市规划根本产生于并将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在规划科学理论中承认,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特征必然浸入城市规划的实际过程,并赋之以生动丰富的意义;此外,在规划理论的认知价值上,应更推崇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为检验标准。

从操作层面来讲,首先要对过去20年里大量卓有成效的规划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这是理论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从规划理论的本质出发,认真反思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改革规划教育,鼓励社会科学更多地介入规划领域。

上一篇:城市管网共同沟设计与管理问题探讨 下一篇:燃气锅炉低负荷供热优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