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时间:2022-09-20 08:57:41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摘要】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性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12-0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1)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可以满足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如自我表现欲),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锻炼坚强意志的资源。没有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身心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后,成功感油然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推动作用。

(3)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由于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对自己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优缺点易于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而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服从集体利益,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从而有利于养成活拨开朗、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性格。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

五、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

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应该因人因材施教,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利用电子数据检验成功侦破系列盗窃汽车案件 下一篇:略谈地理课堂实施高效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