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

时间:2022-09-20 08:26:0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

摘 要:信息不对称是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主要障碍。文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给出了高校教学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解释,并认为教学是由信息不对称逐渐趋向和谐的动态过程,并以所授课班级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供需矛盾是变化的。针对教学信息不对称动态变化过程,文章提出了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和谐;教学环境;动态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启示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由此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保险公司与受保人之间的关系。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商品买卖人之间的关系等。我国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正不断增加。在高校的教学活动过程,参与者有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而最主要的主体双方为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教学双方主体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教与学的两个过程脱节,教与学存在内容,思路及方式等方面的不匹配,使得教学过程不和谐,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探究其表现、成因及防范措施,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及教学过程,对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教学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理论解释

根据自然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以及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关系原理可知,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与学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而短暂的对称只是相对的,教学主体双方不断向系统输入信号,改变系统的状态,使教学信息由不对称走向均衡,这是一个双方不断博弈的交互作用过程,随着双方输入信号的改变,这种均衡又重新回到新的不均衡,这两种状态不断反复,但每次反复都使教学系统的状态,更接近于双方信息的逐渐对称。最终,教与学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不断趋向和谐。教师在整个教学互动体系中要处于先导地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往往率先输入信号,改变不对称状态,使整个系统达到均衡。信息不对称动态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三、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机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从系统所处状态上看,可分为静态不对称和动态不对称。

(一)静态不对称

静态不对称是指教与学的主体在教学的某一阶段所存在的双方知识域的不对等、观念的不同步及课程信息的非完全公开等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知识上的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又分为完全不对称和局部不对称,前者表现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的交集为空集,即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所讲的任何内容都意味着是一种新的知识。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对教师比较有利;而后者表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信息的交集不空,则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知识集大于学生的知识集,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集小于或等于学生的知识集,那么教师只能照本宜科,学生也学不到新的知识,则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种不对称是不合理的。

二是课程信息不对称。有的教师在开课前不公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考核要求,以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些即使公开了,但由于学生对信息获取手段的限制,未能掌握相关信息,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材大多由任课老师选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甚至已有的教案来确定教材。在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乔哈利窗口模型中,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解“明区”和“隐区”部分内容,而对于“盲区”和“暗区”部分尽量避开。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自己最为熟悉的知识或信息,即明区和隐区的知识或信息。由于教学缺乏互动,教师的盲区不能得到破解,成为固有盲区,教师的知识盲区同样也成为学生知识的盲区,形成了教学中的“双亏”局面。

三是观念上的信息不对称。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们的许多观念比教师更新潮,如果教师不去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观念上不能与时俱进,很容易会产生“代沟”,由此导致师生之间互不理解,无法沟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动态不对称

动态不对称性是指在原有静态不对称基础上,加入时间维,从时间序列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而且这种不对称性经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双方博弈。不断改变输入信号,由不对称逐渐趋向均衡,再由均衡走向新的不对称,两种状态不断循环,每次循环都不原来基础上走向了更高层次,不断趋近教学和谐。这种动态的不对称主要由处于教学不同阶段或时期师生间的教学供需矛盾引起的。笔者就目前所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班级在开学初期及期末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

在学期起始阶段,学生关注教学情况表现为:案例教学>教学重点突出>生动性=课堂时间把握=增加学生讨论=讲课声音>语速控制>实用性。其中,案例教学与重点突出是学生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学期期末,通过调研发现,生动性>案例教学>增加学生讨论=讲课声音>课堂时间把握=重点突出,生动性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内容,与学期初相比,在期末的调研中发现学生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手段,譬如,学生课堂讨论与教师的讲课声音所占比重有较大水平的上升,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适应了教师教学方式后,由最初对教师的陌生感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学的过程趋于平淡,此时更加关注授课教师的授课手段,尤其是提高生动性以增加其学习中的兴趣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整个学期当中,学生始终比较关注案例教学问题,说明案例,尤其是结合科研工作的实例讲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当然教学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学的主体在求学过程中全部课程中教与学的信息不对称性,在这种条件下,这种动态性就表现的更为复杂。

四、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一)增加教师的知识集

要想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有一缸水,而且是一

缸活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部分信息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时共享,因此,就特定的课程或专题内容而言。教师的知识集要与学生的知识集拉开很大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想拥有比学生更大的知识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即时更新自身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成为一缸活水,使死的书本知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搭建教学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教师通过平台可将教学相关信息公开,如公开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等,学生可以在乎台上收集信息、了解专业、课程等情况,甚至每一节课的主要讲解内容和课堂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是信息的者和学习行为的领导者,学生接受信息一理解信息一记忆信息一应用信息的单向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传递信息的唯一窗口。而在教学信息平台上,所有的沟通都是数字化的,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读、思、查、写等措施,亲自感知教材,尽可能自己寻求答案,得出结论,探索规律,甚至向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任意时间、地点的双向交流活动。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阶段性需求

调研发现学生在学期的不同时段,对教学存在阶段性需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现师生互动,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及教学方法的需求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改变以前的静态思维模式,不仅要完成自身知识域的扩大、增强课程信息的透明程度以及不断更新观念,更要在整个教的环节中,以动态思维模式来把握教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教学内容、模式及方法,譬如在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应更加关注知识面的扩大,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产生兴趣;在后期阶段应更加注重授课方式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提高课程的可学习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兴趣点能保持到课程的结束。

(四)教师应具备以大爱为核心的高尚师德

师德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灵魂。教师高尚的师德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和持续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依法从教,更要从以下三方面以德施教:①人本关怀,课堂因“爱”而和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大爱”理念的核心;②育人奉献,师德因“爱”而升华,“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之“爱”,最好的表达莫过于以最大的热情躬身教育教学;③成人成才,教育因“爱”而成功。大爱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也让学生爱师、信师、学师,师生情感互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方可实现情通理达。

上一篇: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下一篇:运用电子档案袋对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课程进行...